上海古玩交易古人云:“硯無床,不稱王。”其意是說一方佳硯必須配制好匣,硯放于文房書齋,久遠流傳。在東漢時始有盛放石硯的漆匣和獸形鎏金銅盒的制作;梁陳時始有琉璃硯匣的制作;明清時制作更為講究,多以優質木材而為之。明屠隆《考盤余事》中載:“硯匣以紫檀、烏木、豆瓣楠及雕紅退光漆者為佳”。
硯匣具有美的觀賞價值和堅固的實用性,起到硯的保護映襯作用,使匣“與硯同壽”。匣與硯的造型和諧統一,硯匣的材質以紫檀、紅木、花梨、雞翅木、金絲楠木為上,依硯的外形相應制成硯匣,硯匣的雕刻不可繁雜,雜則喧賓奪主,硯匣的子口要吻合嚴密,啟蓋靈活,使用方便。
古代木質硯匣大多為優良木材制作,如紅木,紫檀,黃花梨等。其硯匣之內壁還涂有漆數層,防止墨汁水分的蒸濡,使硯匣脹裂。古硯匣因年代久遠多有破爛和損壞,對于此類硯匣可采用匣外配匣的方法,以此對古硯匣進行收藏。
硯山與硯屏皆起于宋人的愛石,此是由愛石而分出的文房二事。唐代已有士人的湖石之好,但到了兩宋,案頭山石才成為風氣。
宋以前,瓷器鑒定和硯臺鑒定硯材的選擇并不十分嚴格,普通是陶硯。硯的造型依然是很少雕琢的古樸,線條簡練流暢。硯山卻是硯的別一種,其實該說它本來就是“山”,硯則不過是兼職。
疊山硯的出現應該追溯至唐朝。皮日休《太湖硯》云:“求于花石間,怪狀乃天然。中瑩五寸劍,外老千疊蓮。月融還以洗,云濕便堪研。”這硯如山石盆景一般。故宮藏 “唐十二峰陶硯”便是參照。
南唐三十六峰石硯山則是小巧的天然疊石,因此更有咫尺大千,天然人工之奇。米芾《硯山》詩所謂“一塵一具界”所贊是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硯臺也兼插筆功能,是漢唐以來的傳統。如唐辟雍硯,邊緣處做出兩個插管,兼作筆架。
http://www.gwjysh.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