桁架連續鋼構橋懸臂澆注
斜拉掛籃 施工通航兩不誤
工程再難也是人干出來的。小溪塔大橋雖然技術含量高,但投資很少,并且造價很低,如果沒有變更索賠,沒有技術創新,沒有優化方案,這座橋按照慣例施工至少虧損1000多萬元。“沒有金鋼鉆,別攬瓷器活”,樊秋林初生牛犢不怕虎,憑著自己過硬的技術就任小溪塔項目經理兼總工。
2007年10月,項目部開始進行主橋上部結構施工,由于預應力斜拉桁架連續鋼構橋跨度達173米,這是國內同類型橋梁跨度*大的一座橋,同時要確保不影響橋下的正常通航,施工設計上就要放棄傳統的滿堂支架法施工,只能采取懸臂掛籃施工工藝。在確定選擇懸臂掛籃施工工藝后,樊秋林和剛調來不久的工程部部長桑松林共同研究分析,他們在分析傳統的懸臂掛籃施工后發現:
一是傳統掛籃每節比較短,長3.5米,而且底模側模一體化鋼模板,重量達66噸,在施工中出現安全事故的概率更高;
二是普通掛籃的吊桿直且短,為后支點掛籃,傳力結構不好;
三是普通掛籃是沿軌道行走,而此橋限于施工現場無法安裝軌道。*后樊秋林和桑松林決定放棄傳統的掛籃模式,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后,他們發現要找到一個類似模式的橋梁施工工法無非是白費力氣,徒勞無功。
盡管沒有以往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是大量的文獻資料同樣啟迪了他們的思維,在經過前期種種討論和摸索后,樊秋林和桑松林制訂出施工的初步方案。
主跨173米預應力斜拉桁架連續鋼構橋懸臂澆注綜合施工工法簡介
中鐵十八局五公司采用自主設計的超長斜拉掛籃進行懸臂澆注,成功解決了支架法所無法解決的通航問題,避免了采用拼裝法所帶來的接頭處易裂縫和接頭被壓碎等問題的發生,使橋梁在建設過程中整體受力更合理,填補了我國在預應力斜拉桁架鋼構橋懸臂澆注施工方面的空白,對今后我國同類型橋的結構設計、施工具有參考和指導意義,尤其在跨河流、山谷等復雜地形情況下,具有很好的推廣利用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