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羊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米以下地區。以中心產區長江以南為例,冬、春多風干旱,夏、秋多雨而潮濕。年平均氣溫為15.2℃,*高(7月份)氣溫為39.9℃,*低(1月份)氣溫為-5.8℃,年降水量為1137.2毫米,多集中在6~10月份,蒸發量為1834.2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9~70%,無霜期為200天左右。產區幅員遼闊,草山草坡面積大,草植被覆蓋度40~50%(高者達80%)。牧草種類多,以禾本科牧草為主,其他為雜草及豆科牧草。土壤以紅壤土、黃壤土為主。農作物一年一熟,個別地方可一年兩熟,沿金沙江河谷地帶可三熟,主要有水稻、小麥、玉米、雜糧及豆類。 營養分析:1.黑山羊肉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組成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發育及術后,病后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寒冬食羊肉可暖胃,是該季節的補益佳品;2黑山羊肉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化痰息風,止渴止涎之功效,適宜于中氣下隱、氣短體虛、筋骨酸軟、貧血久病及面黃目眩之人食用;3.江蘇黑山羊肉能安胎補神,黑山羊肉能安中益氣、健脾養胃、強筋壯骨。 備注 1.新鮮黑山羊肉有光澤,紅色均勻稍暗,脂肪為潔白或淡黃色,外表微干或有風干膜,不粘手,彈性好,有鮮肉味。老黑山羊肉色深紅,質粗;嫩黑山羊肉色淺紅,質堅而
黑山羊生態養殖(8張)細,富有彈性。黑山羊體格中等,體軀勻稱,略呈長方形。頭呈三角形,鼻梁平直,兩耳向前傾立,公、母羊絕大多數有角、有髯,公羊角粗大,呈鐮刀狀,略向后外側扭轉,母羊角較小,多向后上方彎曲,向外側扭轉。毛被光澤好,大多為黑色,少數為白色、黃色和雜色。毛被內層生長有短而稀的絨毛。 黑山羊成年公羊平均體高、體長、胸圍和體重分別為:57.69±4.48厘米,60.58±4.61厘米,73.62±5.23厘米,31.05±6.00公斤,成年母羊分別為:56.01±3.59厘米,58.93±3.97厘米,70.67±5.01厘米,28.91±5.54公斤。黑山羊皮板張幅大,面積為5000~6400平方厘米。厚薄均勻,富于彈性。黑山羊具有生長發育快、產肉性能和皮板品質好的特點。 滄山黑山羊又名"偉艷黑山羊",肌纖維細,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膻味極小,營養價值高,被認定為綠色山羊品種,經權威部門進行肉質分析,蛋白質含量高達20%,脂肪低于3%,膽固醇含量僅為黑山羊
60mg/kg,15種氨基酸含量齊全,特別是人體必須氨基酸尤為豐富,滋補作用極強,長期食用,可補虛、強體,特別適用于年老、體弱、多病者,常食用黑山羊或配以適宜的滋補藥品,以達到補虛、健康、延年的作用。經過養殖發現黑山羊適宜規模圈養或放養的。黑山羊全身純黑光亮,無雜毛,皮呈青緞色,是一種極其珍貴食品資源。肉質優良等特點受到眾多消費者的喜愛,酒店餐飲行業,肉制品加工業對此的需求日益上升。被譽為人間“肉食珍品”。此羊肉性溫味甘,既可食補,又可食療,為優良的強壯祛疾食品,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補腎壯陽,生肌健力,增加機體免疫力,并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對防癌、抗癌有重要作用。因其肉質的優良,其產品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黑山羊肉品為酒店餐飲業首選,開發的特色菜肴如手撕黑羊肉、黑山羊火鍋、小炒黑山羊、鐵板黑山羊等口味都被人們贊不絕口。該羊抗病力強,耐寒、耐熱、耐粗飼,容易飼養。 能適應產區0-40C的氣溫環境,繁殖率高,一般可年產兩胎,每胎可產兩羔,養殖黑山羊經濟效益好是山區農民發家致富的一個重要的養殖門路。飼草資源豐富的山區農民可大力發展山羊生產。 氣候溫暖,陽光充足,雨量充沛,草資源豐富,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長江以南,培育了黑山羊等草食牲畜的獨有的特性,是我國目前確認的無公害草食類肉用性地方良種羊之一。 黑山羊主要采食于天然牧草和無公害綠色植物,其毛色純黑,有著體型高健,性情溫順,出生重,生長快,耐潮濕炎熱,抗病力強,出肉率高,肉質好等優勢特點,幼羊出生重達5公斤,成年羊*重可達100公斤左右,出肉率高達58.9%至60%,為純綠色*佳肉食品;其毛皮光澤度強,為優質板皮。隨著近些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結構的改變,山羊肉作為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綠色安全食品市需求日益增大,特別是黑山羊已成為*搶手的綠色肉食品,被國內外市普遍看好,供不應求。黑山羊以其容易繁殖生長,經濟價值高,市需求旺,為無公害草食類肉用性動物,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