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器的加工,可以追溯到6000年的仰韶、紅山文化,那時已經發現有玉龍玉蓋等玉雕品。當時人們還未掌握金屬冶煉技術,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石利用銳石打鑿、刻玉、劃線、磨玉成形,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來人們采集或用硬度大的巖石制成"解玉砂"用來琢玉,利用繩線、獸牙、木桿、骨片、石器配合解玉砂進行鉆、鋸、磨、使玉材成形,這是史前玉器加工的主要方法。
用轉動的砣輪加工玉是一大進步,而原始砣很可能始于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用手拉弓弦(后用腳蹬)使砣輪轉動,砣輪用石材制成,做成不同的砣頭配合解玉砂進行琢玉。
商代有了銅,銅制鉈輪強度不大,自身容易磨損,做出的溝線淺而寬,斷面多呈半圓形。西周末、春秋初有了鐵,鐵鉈堅硬,能夠做得薄而銳,提高了加工精度。可以刻出細細的線條,深深的溝。砣輪改用銅、鐵制造后,鐵鉈一直使用到民國初期。民國后期到20世紀70年代,有些地方仍有用鐵鉈解玉砂琢玉的作坊,這種加工玉器的方法俗稱為老工。80年代后幾乎全部使用高速電動機具和用人造金剛砂制成的磨具砣。這樣,現代玉器加工,電動工具和砂輪磨砣便成了一統天下,這就是新工。
老工新工的不同,源于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這些工具的轉速、效能、精確程度所產生的各種現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跡。判斷老工新工就是從這里入手。
老工的工序(指鐵鉈工)大致如下:搗石、研漿(或采集自然砂)、開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用人力和鐵鉈,轉動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與設備同時磨損。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幾何誤差大,在平行度、基準面、圖形對稱等方面會有出入。但老工介質細,磨削量小加工力度輕,周期長,玉件不起熱。老工細心制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狀勻稱,線條流暢,掏膛寬闊,壓地柔平,拋光明亮,這樣的老工是精(細)工。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輪開料,粗磨具砣脫坯后,用無級變速電機,帶動一根軟軸,軟軸卡頭上可以更換不同的、用人造金剛砂制成的砂輪砣頭,*高轉速可以達到每分鐘1萬轉。由于金剛砂砣轉速高,磨削快,制作時間大大減少,工效顯著提高。也正因為這樣,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跡,如:轉速高出現干磨現象,玉表就會起熱起毛,在鉆眼、開窗時因磨削量大,選用的砂輪粒度粗、磨削快,鉆孔或窗口側壁上,會見到起熱后拉毛的現象,玉表呈現一些環繞鉆孔或窗口的溝痕,平行毛刺,有時會看到黃焦顏色。
征集方式:凡欲送拍、展覽者,請將藏品圖片發送到郵箱:757697157@qq.com郵箱
聯系人:崔經理
聯系電話:15391639498
QQ:757697157
公司網址:www.hkjiabao.hk
地址:上海市閘北區恒豐路機電大廈600號25樓(上海火車站對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