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準備按照中日雙方有關協議規定,該工程只能由中國運進500噸山石,其余7000噸均在北海道當地解決.日方提供的山石,多是青灰或灰白色的石灰巖,而且多是開山填海的副產品。有關專家曾經指出,“掇山的山石和不宜掇山的山石的*大區別,在于是否有供觀賞的皺紋。”而這種石頭,既無紋理更無形態,多數還帶有崩山痕跡。在國外依靠這些無靈無性的頑石,創造出藝術性和觀賞價值要求較高的作品是個難度較大的課題。
然而,古代匠師也曾指出:“塊雖頑夯,峻更嶙峋,是石堪難,便山可采。”中國園林有法而無定式,古訓為法,今做為式。問題在于我們采取什么“式”。為了重點攻克山石工程中難度*大、工藝*復雜的大假山,我們在國內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首先是與設計人員交流,充分理解設計意圖。在此基礎上實地考察了蘇州環秀山莊。然后,按照效果圖把大假山化整為零進行了解體分析。通過這一系列的交流、考察、分析*后制成了大假山整體模型,完成了赴日施工前的準備工作。
1.工程概況:大假山(圖1)占地兩千平方米,其中喜為水面,山體約9米高,主配峰產甲達13米.山石用量兩千多噸,含池潭五處,四個相互貫通的石室和大小十二個山洞,并有人工山林、源頭、瀑布、山泉溪水,曲徑登道相映成趣。該假山集各種真山意境于一身,其規模和氣勢在眾多假山的家族中堪稱世界之*.
2.特殊技術措施:
①山洞:較小的洞口選擇具有橫向皺紋的較大拱形山石“斗”接,外觀上給人以自然形成的效果.較大洞口(*大跨度q.5米),采取挑懸結合方法,有的部位采取上大下小穿洞而上,形成懸挑或犬牙交錯的險峻狀態;有的部位向外懸挑,形成上大下小的空間,卡住上部山石,形成洞天一線之勢.。我們這樣運用各種手法,采取措施的目的是:既遮擋鹼石室不使鹼面外露,也使每個山洞具有不同風格不同形態.而所有這些措施實施的前提是:增強整體效果,達到姿態自然逼真而又壯觀的不凡的氣勢。
②穿山鋼管:為了滿足日方要求,經過反復研究,*終確定了采用了小八百鋼管、豎向焊接在承臺上,做為主峰的穿山抗震、加固措施.鋼管平面組成按梅花樁方式布置.管與管之間保持1. 5-2米間距,管上焊一定數量的鋼筋做為與山石連接的拉條,拉條與山石采取打眼,灌膠鉚固的辦法.由于采取了有效的加固措施,不僅順利地解決了在日本多震地區掇大型假山的加固問題,而且對我們冬季連續施工也創造了有利條件
3.藝術效果:由于大假山的石料只能就地取材無選擇余地,采用日本的山石無紋理,無形態,無皺折,所以能否用整體藝術效果的刻意追求,去彌補山石個體的缺陷,則是成敗的關鍵.
①強烈的對比效果主要有:山崖山峰、山谷、山脈的豎向凹凸、高低對比,汀步與水溪的水平交插對比,瀑布與山洞的明暗與動靜對比,不同瀑布的直瀉與疊落對比,曲折幽深的登道與陡峭的山澗及延綿的溪流縱橫對比;成片的山林及適量點綴的蒼松翠柏與灰色山體的色彩對比;鏡面般水池與嶙峋起伏的石磯水帕對比·……
②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大假山的源頭由水池和一組山石構成,由于這組山石位于*高點,并且與主山拉開了適當的距離,所以我們有意識地采取了平橫疊砌的方法,以期給人以遠眺虛無縹緲的暇想,特別是雪后初晴峰巒和藍色蒼彎之間仿佛憑添了朵朵白云.詩情畫意盡在其中。
③對景、借景:大假山雄偉壯觀,恰與對面挺拔秀麗的五層樓閣式寶塔成為對景我們抓住這一特定景觀將東西峰峽谷之間,架以石梁,既為棧道通行,又成可供拍照的框景,創造出令人留連回味的景觀價值,給游覽增加了情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