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品率不高長期制約著中國膈膜行業的發展。高工鋰電產業研究所(GBII)數據顯示,因材料損耗大,技術水平較高的隔膜廠商,良品率可做到40%,差一點只能做到30%左右。
如此低的良品率,那剩下的隔膜如何處理呢?記者了解到,大的隔膜廠商一般都會將有瑕疵的膈膜按廢品處理掉,或融成顆粒賣給塑料廠商。但為了降低損耗,大部分廠商選擇將有瑕疵的隔膜低價處理給貿易商,并*終流向低端用戶市場,這些隔膜就是所謂的B品膜或C品膜。
事實上,“原來的隔膜市場并不存在A、B、C品級之分,所謂B品膜是中國人自己創造出來的。”河南義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營銷總監高祥濤告訴記者,隨著中國低端應用市場需求的擴大,才衍生出了B品膜。
特色B品膜
在B品膜的衍生過程中,不可不提到的一個重要角色,就是貿易商。
記者了解到,在真正國產膜還沒有出現的早期,中國的隔膜市場全部由美國Celgard、日本宇部等進口膜把持,這些隔膜只有合格品和報廢品之分。因為當時國內的電池廠商沒有進口權,只能依賴于貿易商供貨,而貿易商走的是膜卷,膜卷分切后必定品質參差不齊。為了避免浪費,分切后的邊角料又無法作為A品銷售,只能按B品低價匹配給比較低端的電芯廠。
此外,一些進口的垃圾膜,也就是國外廠商剩余不要的隔膜,也作為B品膜流入國內市場。有業內人士指出,一些貿易商把日本、美國生產的殘次品以4~5元的價格搶購回來,然后以10元左右的價格銷售出去,很好賣,而且國內這樣的水貨貿易商有很多。更有甚者,有些不良代理在沒有進口貨的時候,利用國產膜充當進口水貨。
以A品養B品
通過調研,記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國外量能越大的電池廠商越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越中低端的越活躍。反觀中國,則是排名前十的電池廠商更愿意嘗試換供應商,量能*大的這一批低端電池廠商倒是不愿意更換供應商,因為他們更在乎的是價格。
現實情況是,中國電池廠商使用隔膜的價格分布呈金字塔狀態,即價格越高的隔膜,用量越少。
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看出,短期內,無論是對于中國的電池廠商還是隔膜廠商,B品膜確實是一個必須的存在。
另一方面,風投公司的揠苗助長,也促使了隔膜產業的不理智。
一家新的隔膜廠在剛起步時,因前期投入很大,需要引入大量資金。現在投資者又都要求回報快,一般會和隔膜廠商簽訂對賭協議,比如要求兩年達到多少量能。正是這種揠苗助長造成了隔膜廠迫切求快充量的心情。“市場就是這樣,你不對賭就沒有錢。”有業內人士指出,實際上,一個新的隔膜廠從訂設備到設備調試完成,到小試、中試、批試,*快的也要一年多,甚至天津東皋調試了三四年還沒有調出來。
做隔膜的關鍵還在于技術的積累。正如陳博裕所說,做好隔膜不容易,“中國前五大電池廠,隔膜誰打進去了?現在量能賣得大不稀罕,關鍵是你的客戶是誰。”從這點來看,星源材質目前是獲得肯定*多的。
記者了解到,得益于韓國LG的訂單,星源材質的銷售業績持續上升,三星、力神、ATL等也均在接洽中。有業內人士指出,星源材質不僅把干法單拉膜做到了極致,而且這幾年戰略調整得很好,選取客戶走得也比較靠前,但也是花了很長時間才走到這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鋰電四大材料中的上市公司,還沒有一家公司是以隔膜為主業而上市的。四大材料獨獨缺了隔膜,這確實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事情。
博文電池,品質之選。(http://www.bwbat.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