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特色小吃培訓/武漢有特色的小吃加盟
2012年12月21日11:08:07武漢特色小吃培訓----歡迎來武漢涂記油酥餅武漢特色小吃--武昌戶部巷新開一家黃記燒梅,特色是“油餅包燒梅”,還有糊湯粉。 熱干面啦現在變得早餐中餐晚餐都在吃,離不開了。萬達廣場最近新開了一家合記炸醬熱干面。此面既不同于涼面,又不同于湯面, 面條事先煮熟,拌油攤晾,吃時再放在沸水里燙熱,加上調料,成品面道筋道,黃而油潤,香而鮮美。特色小吃街戶部巷 武漢小吃戶部巷位于武昌自由路,是一條長150米的百年老巷,其繁華的早點攤群20年經久不衰。清朝時候,這條百米小巷曾因毗鄰藩臺衙門而得名。 武漢人將用早點,稱為“過早”。這最初來自了清代的一首《漢口竹枝詞》。后在別的城市被敷衍甚至忽略的早餐,被武漢人隨意而隆重的提升“過年”般“過” 的位置。以“小吃”聞名的戶部巷,就是武漢最有名的“早點一條巷”。 小巷入口處,銘刻著武漢市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何祚歡寫的小記:“漢味早點米當先,戶部巷里快熱鮮”,另一頭的巷口兩座石獅矗立,上方是著名書法家陳義經用泰山石刻 風格題寫的:“漢味早點*一巷”。 戶部巷的鋪面以家庭為單位鋪陳開來,樓上是住家,樓下是賴以生存的食店。這里的早點夠老,夠味道。有石婆婆的熱干面、徐嫂子的鮮魚糊湯粉、陳家的牛肉面、高氏夫婦的稀飯和煎餅、萬氏夫婦的米酒等30多種特 色小吃,較好地保留了武漢飲食文化的特色。 戶部巷歷史: 20世紀40年代,肩挑小擔沿街叫賣的謝氏面窩在戶部巷安家落戶,因其品種多、味道美,享譽三鎮。解放初期,餐飲業進入合作化,謝氏面窩被國營餐館“收編”,名聲漸漸沉寂。 20世紀70年代,有人在戶部巷做早點養家糊口,從而有了石婆婆熱干面、陳氏紅油牛肉面等眾多名小吃。 【武漢特色小吃】20世 武漢小吃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華路臨江一帶是武漢多條公交車輛的起點站、終點站,客運輪渡碼頭集中,搭乘輪渡過江上班的市民多,戶部巷逐漸成為這些上班族“過早”的聚集地。1990年,謝氏面窩傳人重操舊業,恢復傳統的制作方法和經營方式,重新在戶部巷安家。 這是戶部巷興盛的起點。從此,全市乃至散居在外的老武漢,一有機會,隔江隔水也要來此“過早”,一條長不過150米、寬不過3米的小巷,每天有千把人光顧,終年生意興隆。 2003年,武昌區政府將其打造成漢味早點*一巷,通過仿古改造,這里的建筑呈現現出一派明清風格。并在全街設立了一幅19米長、3米高的漢味早點文化墻。 戶部巷小吃已經成為漢味早點的代名詞,現有“早嘗戶部巷,夜吃吉慶街”之說。吉慶街 白天逛漢正街,晚上游吉慶街”,武漢人素有此說。每當夜幕降 臨,華燈初上,吉慶街燈火輝煌,人聲鼎沸,各類美味佳肴應有盡有,漢味民間表演各具韻味,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這里交匯,中外來賓和八方游客在這里歡聚。這里已成為領略武漢都市風情的窗口。 吉慶街位于漢口著名的老字號“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樓附近。東起大智 路,西至江漢路。別看這條有名的吉慶街夜市大排擋寬不過十幾米,路面凸凹不平,白天冷冷清清,可一到晚上,它的魅力便凸現出來,賣花的、賣唱的、拉琴的、吃飯的、服務的……幾百個臺位擠得滿滿的,熱鬧非凡,特別是在午夜12點以后,整個氣氛達到高潮。 這里沒有安靜的茶莊,沒有高檔的餐廳,但是你一不留神就可以從客人里找出大學教授、作家或社會學家什么的。吉慶街的客人們形形色色,不光是文藝界,還有體育界、政界;不光是中國人,還有外國人,不光是為吃而來,更多的是想感受這里自由的氛圍,體味這里的漢味風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