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設計網為您分享庭院景觀設計反應對社會的態度和處事的原則,我國人也很有明顯的特點,尤其反映在自家庭院的空間設想上。庭院作為我國傳統建筑的核心空間,成為家與國、禮與樂兩種不同空間的限定與融合,而這種空間的限定,是以外儒內道的處事原則來實現的。內與外的不同是我國人的本性,在面子上一定要下足功夫。如果說禮樂和諧是我國人從上至下的原則,那么內儒外道就是我國人的性格或者說是現象。
庭院設計:道家的人生態度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面。它提倡返樸歸真,心境平和,追求個體精神自由,主張一切都順應自然。這種人生態度的缺陷就是過分強調個體的絕對精神自由,消極退縮,不樂意擔當社會責任,與現實格格不入,不切人倫實用。儒家主張剛健進取,積極入世,重視社會人倫關系,勇于擔當社會責任,主張人生要有所作為,提倡為群體利益而奮斗甚至獻身。這種人生態度的不足就是過分拘泥于現實政治和人倫實用,個體受制于群體,個性自由受到壓抑,難以得到充分張揚。若一味進取,不知權變,一旦失意或身處逆境,就容易失去精神依托和心理平衡。
庭院設計:事實上,在我國傳統社會,兩家并非完全隔絕,毫不相干,而是彼此交融,表里相輔,即所謂“儒道互補”。馮友蘭借用《中庸》里的話,將這種精神稱為“極高明而道中庸”。他認為歷史上有兩種對立的哲學,一種是“出世間的哲學”,一種是“世間的哲學”。出世間的哲學所講的境界極高,但與社會中一般人公有的、普遍的生活相悖,這種哲學是“極高明而不道中庸”。與此相反,有些哲學注重人倫口用,講政治、說道德,但卻不講或講不到*高的境界,此即所謂世間的哲學,它是“道中庸而不極高明”。翻過來倒過去,其實馮先生所引用的“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本體,就是“時中”,也就是人們處世高明的原則。
庭院設計:同樣在對待美學的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出,道家寧可不要任何道德規矩的系累而要求直探自然宇宙之“本真”,其藝術審美精神重在自由無羈,不過那是一種遁世的“自由”;儒家卻在擁擠的道德律則中尋找與建構藝術的“自由”,乃是一種入世的“自由”。因而在先秦儒家這里,隨著“天”實際上被“道德化”,“人”實際上被道德化,城市、庭院、建筑藝術也就在這一定程度上稱為道德倫理的特殊形象符號。因此,如果說道家所推崇的文化精神境界由于一般地超然于倫理功利而被看作比較接近于純粹的藝術境界的話,那么儒家,卻由于過多地糾葛于倫理道德而幾乎使其美學思想成為一種“倫理的美學”。道家重自然,而儒家重社會;一以天然勝,一以人工勝;一崇樸素,一主絢麗,均給后代我國城市和建筑發展以巨大影響。
本文出自:河南御鑫園林景觀工程有限公司
庭院設計 http://www.yxsjty.com/
假山設計,假山制作,假山施工 http://www.yxztgy.com/
御鑫景觀 http://www.yuxinjingguan.com/
溫泉度假村設計 http://www.yxstjg.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