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以來,中國政府基礎設施工程投資持續走低,使廣大的鐵路施工企業、公路施工企業和市政施工企業都很難過。
很多工程企業可能都還在懷念2008年的4萬億投資帶來的紅火,看著眼前國內經濟的下滑,想著中國政府這次怎么不再搞一個4萬億投資。2012年國家發改委雖然批了很多項目,但是受制于政府整體資金緊張,工程動起來的不多。
習李新政以來,反腐敗方面有很多動作,但是針對工程企業利好很少,*大的動作就是鐵道部的撤銷,成立鐵路總公司,此舉對于鐵路施工企業多了一份彷徨,對于公路施工企業和市政施工企業并沒有看到太多實際的利好。
8月迎來,習李新政改革中對基礎設施施工企業有一項大的利好:國務院總理*7月3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確定的重點任務包括:市政地下管網,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燃氣、供熱老舊管網改造,地鐵、輕軌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統建設,城市配電網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等六大領域。
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在保障政府投入,加強非經營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同等對待各類投資主體,利用特許經營、投資補助、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經營性項目建設與運營。
政府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什么對工程企業是一個很大的利好,主要基于:
(1)政府讓企業承擔城市公共功能服務(建設和運營),是一個符合經濟規律,利國利民利企業的長期大舉措。
政府本身對于各種工程從投資、設計、施工和維護,都不是專業的,并且是低效率、低產出和高成本的。這不是中國政府的個性問題,而是世界所有政府的共性問題,包括美國,英國、德國等管理體制健全的政府,亦是如此。
由企業提供公共服務,政府購買,服務人民,這已經被世界各國的發展證明是成功的。從此可以推斷出,中國政府的這個改革方向是堅定和逐步擴大的。
(2)政府讓企業承擔城市公共功能服務(建設和運營),是對基礎設施工程企業實現產業和商業模式升級的陽光大道。
對于工程項目,把工程的立項策劃、設計、施工、維護分割,本來就是不合理的,加大了工程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了工程功能價值。更何況,我們的工程設施工程的整體協調者是不專業的,低效的和不負責任的政府(官員的任期和工程的使用周期不同),這更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
以前,由于中國政府整體功能定位的偏差,是符合經濟規律的工程總承包企業,工程生命全周期管理等都不能在基礎設施領域得到發展。中國的工程行業整體發展上是違背經濟規律,不能通過工程總承包、BOT等模式,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這次變革,將會催生大批的以工程總承包、BOT、TOT等以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為目標的大型公共服務提供商,對于施工企業真是媳婦熬成婆的大好機會。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政府的功能進入科學的界定范圍,使鐵路工程企業、公路工程企業和市政工程企業原來受制于政府職能不能進入工程總承包企業、BOT甚至公共服務提供商的產業領域。現在對于具有戰略敏銳能力和良好管理能力的工程企業,完成從施工總承包走向工程總承包、公共服務提供商的產業鏈高端(現在由于政策影響,這幾乎是空白的),一定能夠帶來更穩定、規模更大的盈利能力。
(3)政府讓企業承擔城市公共功能服務(建設和運營),整體行業的市場容量將是原來行業的數倍,并且可以兼并弱者,同時獲得更好的資源和市場機會。
在市場競爭中,事業型企業不如國有企業,國有企業不如民營企業。例如在市政工程服務鏈條中,市政工程施工企業由于到不同地區施工,整體管理能力和競爭能力,遠遠高于做為本地區政府下屬的養護企業(即使很多企業掛了一個企業牌子,然后由副局長任總經理)。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把原來的工程立項策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等,以及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都可以交給一家企業進行提供服務。這樣,原來從事施工總承包企業,就可以通過自建、兼并等方式,從原來的事業單位或者政府下屬半事業單位管理的國有企業中,獲得整體公共設施的運營維護的全部服務項目。
簡單的說,就是施工總承包企業,現在要通過競爭或者兼并從更弱的競爭對手那里拿到一塊更大更肥的業務,并和自己原來的業務進行整合升級。
鐵路施工企業、公路施工企業和市政施工企業,對于百年一遇的:中國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重大變革,需要理清思路,做好管理、人才、資源的準備,在一個更大規模、更高產業、更弱競爭對手的領域,成為巨大、高盈利和持續發展的社會公共服務的提供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