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是否有哥窯瓷已不是問題。問題是哥窯瓷特征到底細于何處?在眾說紛紜中其合理解釋又于何處?
哥窯瓷理論一直薄弱,古今各著作論點有限。一是至今未見可靠窯址,二是記載簡單。三是所見器物有限。其所面臨的尷尬:
一、身份不明。不論館藏器、民間器均難證明來源。如是出土,何時何地又是何人驗見?如是傳世,依據何在?即使故宮館藏器,也沒有確定記載。館藏和民間藏的區別僅在于一個屬于公藏,一個屬于私藏,因名氣而致館藏大于私藏。但在古器物本質屬性上沒什么不同。
二、因窯址未見可靠,古籍觀點又不統一,造成理論上的器物同現實存在的器物之間差異較大,即理論器物同存世器之間的差異。存世器應包括傳世器和出土器。
三、因宋、元哥窯器物甚少,每個研究者不可能全見,則難免以一概全、以少統多,故理論差異在所難免。
所涉及古籍從元代《至正直記》*早記載哥窯瓷開始,陸續有明初宣德年間《宣德鼎彝譜》、明中曹昭《格古要論》、明中晚《浙江通志》、嘉靖45年刊物《七修類稿續編》、明高濂《燕閑清賞箋》、明王士性《廣志繹》等等,都說明有哥窯瓷這一品種,只是其中對哥窯瓷窯址認為在杭州鳳凰山或浙江龍泉縣琉田的有關論述同現存哥窯器物尚難對號。以后又有推斷為景德鎮地區某窯口更難定性。
現實中的館藏或民間器表現出的特征分別屬于宋、元、明、清的不同時代。雖然存在現代仿品,但無法仿出古器屬性。同五代柴窯瓷、北宋官窯瓷、清涼寺窯以外的汝窯瓷、宋定窯描金彩繪瓷、元青花瓷等品種類似,雖沒發現或確定窯址,影響卻深刻。
爭論很有意義,便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對哥窯瓷的認識,從不同角度糾正或審視我們的體會。應充分利用好現有館藏、拍賣、民間精品諸資源,反復探究,以解謎津。應特別注意的不外以下方面:
1、哥窯瓷是一種獨特的品種資源,其中以宋、元兩朝*為典型。明、清兩朝為仿制,與宋、元不可同日而語。元代哥窯瓷為*早有歷史記載的正宗哥窯瓷,此優勢使其價值等同于宋代哥窯瓷。
2、器型宋代*小,其高一般在20厘米以內。元代稍大,高在30厘米以內。有貫耳瓶、膽式瓶、弦紋長徑瓶、琮式瓶、瓜棱瓶、梅瓶、雙魚耳爐、碗、洗、盤等等。
3、和汝窯瓷區別大,和宋官窯瓷略相似,有“官、哥不分”之語,卻能區分開。里外披釉,釉質為乳濁釉,瑩潤如脂,失透感比宋官窯瓷更甚,釉層比宋官窯瓷薄。從釉面玉質感的水頭上看,沒有宋官窯瓷的水頭強。其中以宋代釉質為*好。其玉質感、骨質感等“二感 ”融合,十分特別。哥窯瓷釉表常有一層微弱如臉出汗的酥光,這在宋代哥窯瓷上*為突出,元代哥窯瓷則表現稍弱。另外,宋、元兩代哥窯瓷釉面上常會出現1、2個或3、4個零星小棕眼,當然也有沒棕眼的。個別的還會有1、2個或3、4個縮釉斑。又因哥窯瓷除墊燒外還存在支燒器物,故支燒器物底釉上常留有支釘痕,此痕比汝窯瓷支釘痕大得多。釉色主要以粉青、米黃為主,雜以其它色如月白、油灰、灰黃、灰青、艾青(有深淺)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