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一種稀有珍貴的天然材料,硬度大難以加工,但中國工匠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毫不費力地將玉加工成想要的形狀,這就是江蘇玉石加工。在商代,玉器以其精致和小巧博得上流社會的寵愛,以致成為一種身份的地位的象征。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一對玉雕象和殷墟5號墓中出土的墨綠色玉龍,都是中國商代江蘇玉石加工的杰出代表。
玉象體態圓潤豐滿,鼻子彎曲,嘴微微張開,而象牙未長出,顯得稚氣十足,憨態可掬。作者對小象胖胖的體態和身體比例作了一定程度的夸張,加大了頭和縮短了腿,強化限制性有小動物的共性,顯得非常可愛。后者更是中國最早的龍造型之一,龍頭,龍角,龍身還有龍身上的花紋已經接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這些工藝說明,商代的江蘇玉石加工的獨立風格已經形成。這樣的江蘇玉石加工與當時的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從商以后,龍開始成為各種材質雕塑的主要題材之一,這其中江蘇玉石加工的龍占有很大比重。商代江蘇玉石加工師在長期的摸索和實踐中,在玉材尺寸很小,色澤質地不一的情況下,創造出了大量優秀作品。為江蘇玉石加工成為中國傳統雕塑中的重要角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商以后的中國社會,江蘇玉石加工的技術日益發達,雕工敢于大膽創新,鉆孔,精琢的工藝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玉器在日常生活中也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隨身佩戴的玉器被賦予護身,紀念,身份標識等功能。而文學,理學與玉文化之間的互動也十分密切,比如,我們常用的詞“切磋”,“琢磨”就來源于《詩經》中對江蘇玉石加工工藝的描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分別是地骨,牙,玉,石的加工。而“君子無故玉去身”等觀念既源于玉器業的昌盛,反過來又促進了玉器業的繁榮。從此,江蘇玉石加工與中國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