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時大多數的北方窯場燒不出完美的青綠色瓷,北方的瓷土遠不如南方細膩,以磁州窯為主的白地黑花產品與南方細膩、輕薄、幽靜的青瓷藝術在風格上相去甚遠,然其靈動鮮活的紋飾頗受人們的喜愛。同時期北方瓷器還流行著一種剔花裝飾。
剔花出現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窯,具有相當濃厚的北方文化特色。剔花之所以在北方地區流行,是因為北方的瓷胎較厚,較之南方的薄胎瓷器更適合剔刻工藝。剔花瓷器*初可能是仿自金銀器,金銀器上凹凸感極強的紋飾在某種程度上啟發了制瓷工匠。同時木刻、石刻、磚雕中的浮雕作品也給了剔花瓷器許多影響,這些浮雕在民間建筑中常可見到,瓷器上的剔花工藝無疑從中吸取了許多養分。剔花裝飾可分為剔化妝土、剔胎、剔釉三種,風格有所不同。
剔化妝土
大約在西晉時人們開始用化妝土來美化瓷器,先將優質瓷土粉碎去雜質后調成泥漿,施于粗糙的瓷坯表面,用以遮蓋胎面上的疵點和細小孔洞,使其變得白而光滑,然后趁化妝土還沒干透時用尖頭竹棍或木棍刻劃出紋飾,再用平頭小鏟剔去花紋以外的化妝土,露出胎體,*后罩透明釉或略乳濁的白釉入窯燒制。燒成后施化妝土的地方釉色潔白光潤,而露胎的地方呈現土黃色、灰白色或褐色,形成深淺不同的色澤,紋飾十分醒目。剔化妝土又可分為白地剔花、白地黑剔花、黑地白剔花、白地褐彩剔花、白地剔劃填黑、綠釉剔花、綠釉黑剔花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