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對肉牛生產性能和免疫性能的影響
作者:張文火,董國忠來源:西南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紫優素又稱紫月優生素、優生素又稱紫優素、優生素是由重慶市優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顧問、西南大學黃志桂教授主持研制,采用超臨界CO2流體萃取技術,從天然優質中草藥“紫蘇籽”(衛生部公布的“藥食同源”物品)里,提取出α-亞麻酸、亞油酸、黃酮等,再配以其它強生理活性物質,經特種工藝精制而成。獲國家發明專利證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被農業部飼料評審委員會評定為“安全、有效、不污染環境”的新飼料添加劑;它是我國中草藥飼料添加劑研究、應用的重大突破。
1 引言
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新飼料添加劑的主要活性成分是α-亞麻酸、亞油酸和黃酮。α-亞麻酸、亞油酸和黃酮具有調節動物免疫功能的作用,可增強動物抵抗疾病的能力,從而有助于提高動物的生產性能。α-亞麻酸、亞油酸和黃酮也具有改善胴體質量和牛肉品質的作用。但是,目前關于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對肉牛生產性能、免疫性能、胴體質量和牛肉品質的影響鮮見報道。本研究在肉牛肥育期的日糧中添加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然后測定肉牛生產性能、免疫性能、胴體質量和牛肉品質等指標,探討添加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改進肉牛生產性能、免疫性能、胴體質量和牛肉品質的效果,為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在肉牛實際生產中的應用提供依據。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時間與地點
試驗于2009年11月23日開始,2010年1月21日結束,共計60天。試驗在重慶市璧山縣丁家鎮錦煊場牛莊(西南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國家肉牛產業技術體系項目組試驗點)進行。
2.2 試驗動物及試驗日糧
選擇平均體重為376.7±37.0kg的西雜牛19頭,隨機分為2組。第1組10頭牛,為對照組;第2組9頭牛,為試驗組。對照組飼以對照日糧(表1),試驗組的日糧為:對照日糧 + 0.03%的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對照日糧營養水平參照《肉牛飼養標準》(NY/T815—2004)[1]進行設計。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新飼料添加劑由重慶市優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研制生產,其主要活性成分是α-亞麻酸、亞油酸和黃酮等。
2.3 飼養管理
試驗牛飼養于開放式牛舍內,牛舍封有塑料薄膜以擋風御寒。試驗牛單欄拴養飼喂,每日飼料量按風干飼料量占體重的2.5%提供。精料日喂兩次,分別于每日上午5:30和下午4:30飼喂;粗飼料日喂1次,于下午4:00進行。試驗牛自由飲水。圈舍保持清潔衛生。
3 結果與分析
3.1 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對肉牛生產性能的影響
在日糧中添加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使肉牛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干物質日采食量(ADMI)分別比對照組提高8.5%和3.2%,使飼料/增重比下降5.8%(表2)。說明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有加快肉牛生長,提高飼料利用率的作用。
對照 對照+紫蘇籽提取物
初始量(kg) 375.40+_35.82 378.11+_40.44
(kg) +_ +_
(kg/d) +_ +_
(kg/d) +_ +_
飼料/增重 +_ +_
3.2 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對肉牛免疫性能和生長激素的影響
與對照組相比,在肉牛日糧中添加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使肉牛抗體IgA、IgG含量分別提高8.6%和2.2%;干擾素含量提高7.0%;IL-1提高12.1%(表3)。試驗結果表明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可以顯著提高肉牛的體液免疫功能,并能提高細胞因子的免疫生物學活性,從而提高肉牛的免疫力,減少發病。
本研究中,對照組肉牛曾發生咳嗽、腹瀉和發熱癥狀,而日糧中添加了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的試驗組肉牛沒有發生此類癥狀,這在理論和實際生產中都驗證了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新飼料添加劑具有提高肉牛免疫力的功效。
在日糧中添加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肉牛血清生長激素含量(GH)比對照組提高13.8%,胰島素樣生長因子-2(IGF-2)提高2.1%(表4),說明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可以促進肉牛生長,這與肉牛日增重增加是一致的。
3.3 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對肉牛胴體質量和牛肉品質的影響
在日糧中添加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使肉牛屠宰率、胴體產肉率分別比對照組提高1.6%和2.4%(表5)。添加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對肉牛背膘厚、肉色、脂肪色、大理石紋、pH值、肌肉剪切力值、肌肉系水力均無不良影響,使胴體質量等級提升一個檔次(表5)。
4 結論
根據本研究,在肥育牛日糧中添加紫蘇子提取物 紫優素可提高肉牛生產性能、免疫性能和抗病力,提高胴體質量等級,明顯改善經濟效益。
聯系人: 安經理 13501634825 QQ2824835847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肉牛飼養標準(NY/T815—2004),2004.
[2] 周光宏,劉麗,孫寶忠等.牛肉等級評定方法和標準.肉類加工,2001,(6): 41–50.
[3] 萬發春,張幸開,張麗萍等.牛肉品質評定的主要指標.中國畜牧獸醫,2004, 31(12):17-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