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瓷的產地主要有二個:一是江西景德鎮陶瓷研究所,二是湖南醴陵瓷廠專窯。
1974年秋,毛主席*后一次回湖南,一住就是114天。湖南省委領導見毛主席要在長沙度過生日,決定讓醴陵瓷廠專窯制作一批精良的小飯碗送給毛主席,作為家鄉人民對他的祝福。
醴陵自1974年為毛澤東燒制專用的釉下雙面五彩薄胎瓷以后,就再也沒有生產制作主席用瓷,毛瓷因此成了“絕品”。
為了把“主席用瓷”制作得盡善盡美,專窯職工選用特制的本省“洪江泥”作碗坯,繪畫用氧化鈾作顏料,大膽將坯體倒裝入窯,先經1360攝氏度的高溫成瓷,然后在碗口上施一層白色低溫釉,再經700攝氏度的低溫燒烤。1974年11月,燒制出一批釉下五彩薄胎碗。碗內外用紅月季、紅芙蓉、紅秋菊、紅臘梅四種紋飾,分別代表著春夏秋冬。此前,醴陵專窯數次為主席制作過生活用瓷,1958年燒制過茶杯,1971年燒制過煙灰缸和餐具,1972年燒制過湯盤和平盤,1973年燒制過帶蓋的魚盤。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制作極精美的五彩梅竹紋蓋碗,是毛主席盛牙具的專用器皿,存世僅3只。1995年秋,有專家估計每只60萬元以上。其中一只江西造,被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另兩只由湖南制作,于1981年被醴陵瓷廠從中南海取回,留樣保存。后因該瓷廠關閉而流入民間。
如今,民間留存的“主席用瓷”已經陸續進入市場。1993年10月,在“首都國際拍賣會”上,一套“四季花卉”小碗,拍至8.8萬元,時隔不久,北京又舉辦了一次“67件‘主席用瓷’拍賣會”,其中一只“水點桃花”飯鼓,以60萬元人民幣被人買走。
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文革瓷”因造型和風格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而獨具魅力,而“主席用瓷”無疑是這一時期*高水平的代表。1974年,醴陵為毛澤東特制了一批瓷器,然后就沒有再造了,這就是后來稱作“毛瓷”珍品中的一部分。經瓷器專家鑒定,該批薄胎釉下雙面五彩花卉瓷器晶瑩剔透,似玉泥嫩肌般溫潤可人,各項指標皆展示出醴陵瓷的獨特神韻和成就。醴陵在民間就有“紅色官窯”之稱,幾代國家領導人對醴陵瓷的偏愛更令它蒙上了一層神奇色彩,也大大提升了其價值。
據估計,全國醴陵“官窯瓷”收藏品不超過400件,“毛瓷”絕大部分收藏于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南海豐澤園等處,流落于民間的不足200件。
廣州市的收藏專家指出,瓷器的價格上升不但和產地、工藝與珍稀程度息息相關,而且也和社會情趣有關。藝術珍瓷在市場上的地位在于迎合了高端人群的需求,這些人群因為其身份地位的特殊而有得到珍瓷的可能與需要,在投資、購買、收藏與拍賣的過程中,珍瓷的價格具備了很大的上升空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