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無可否認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今大多數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雖然我們每天接觸互聯網,我們有沒有思考:為什么百度、谷歌、QQ向人們提供“免費”的服務,它們如何還能擁有巨額的利潤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世界級企業?為什么阿里巴巴要入股新浪微博?“互聯網經濟”與“傳統實體經濟”有何關聯又有何不同?為什么說互聯網經濟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何謂互聯網經濟?
在韓虎看來:所謂“互聯網經濟”與“傳統實體經濟”本質沒有區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無論是哪種經濟形式,都是在處理和解決“需求”與“供給”的關系和問題。在傳統實體經濟中,人們對交易與購買的需求,于是商場市場應運而生;人們對商品信息的獲知需求,就有了廣告和傳媒;人們有了出行的快捷的需求于是就有了公路、人們有文化與娛樂需求就有了歌劇院和游樂場……而“互聯網企業”無非在其中運用了互聯網這一載體和工具,對于互聯網經濟中包括電子商務、即時通訊、搜索引擎和網絡游戲四大類型商業模式,我們完全可以用同樣的所有“實體經濟”商業邏輯來理解。
淘寶網及農貿市場
淘寶等電子商務網站是*接近實體經濟市場的互聯網經濟形態。
我們可以將淘寶看做一個大商場或者大超市,馬云在干的事情與蘇寧張近東、萬達王健林本質上完全一樣,區別無非在張近東王健林所出租出賣的是“實體店鋪”,而馬云所提供的是“虛擬店鋪”,大家都是建好市場了,把人氣和客流做起來,把鋪位租給一個個賣家……大家都要將人流*多*好的貨架和鋪面賣個更好的價格(網站首頁廣告位、排名等等)賣給商家。與此同時,他們也都同樣需要收集了大量的消費數據來優化商場的運營,建立一套機制和規則來保障這個賣場的信譽。
淘寶及電子商務的優勢體現在三點:建店成本低(相比較萬達蘇寧每個“店面”必不可少的土地及建設成本、電子商務“店面建設成本”近乎可以忽略;管理成本低:電子商務對信息流、風險流、資金流、促銷流等管理的完全“電子化”,使得其管理成本實現*小化,管理效率大幅提升;交易成本低:無論從賣家角度還是買家角度、以及作為莊家的“馬云”,其交易成本都遠低于實體性市場。除卻實體店面的“體驗性”優勢(這一“優勢”成本巨大),總體成本*小化使得電子商務網站發展速度和效率具備了不可比擬的優勢,其超出傳統實體商場n倍的發展速度及盈利能力也是必然。
新浪、人民網與高速地鐵
網易、搜狐、新浪老三大門戶相當于傳統意義上媒體的綜合體。但與傳統意義上的媒體不同,傳統媒體帶有公益性質,它可以獲得政府給予的政策、資金、人才等資源、沒有廣告一樣可以活得很滋潤(每個政府機構和國有企業都會訂《人民日報》和當地的日報、沒有哪個文件可以強令瀏覽器首頁一定得是《人民網》) 。網易、搜狐、新浪等新聞門戶則需要完全自己資源來吸引讀者,轉而通過龐大流量換取廣告盈利,且其在發行(讀者)上掙不到一分錢!雖國外也有靠收費訂閱贏利的媒體,但其要么是“傳統優質媒體”轉型(本身具備強大的采編和內容制造能力),要么是有一個很好的“信息消費環境”(愿意為“有價值的信息”埋單)。
在韓虎看來,現有大多新聞門戶網站這一模式,相當于它們建了一條巨寬巨暢通高速公路(看看幾個門戶網站龐大的內容量),扯著嗓子花著血本吆喝著讓大家來免費使用(看看幾個門戶網在“傳統媒體”上打的各種廣告),當公路上有了巨大的車流人流,再將高速公路兩旁建立廣告牌,靠賣廣告牌為生。沒有從高速公路通行費上賺到錢,帶旺了“周邊地塊”收益卻與自己無關,這個實在很搞笑!
所以聰明點的都開始向“港鐵”學習轉型,公路地鐵是虧錢的,但帶旺了地塊是可以賺錢的(所以網易轉型靠做游戲盈利),所以新浪微博(本來挺好的一個足以可以威脅到騰訊市場地位的“社交媒體”,生生被新浪頑固的“媒體思維”整成了個“自媒體平臺”。流量自己無法轉化成價值和現金流,還是賣給更會“做生意”的馬云還算比較靠譜!
谷歌、百度與手遞手分類廣告
谷歌、百度是實打實如假包換的分類廣告公司(當然它們也挺高科技也在全面發展,但其盈利模式和主要利潤來源是“分類廣告”毋庸置疑),他們定位清晰,不花費任何的精力資源進行內容制造,而是把別人制造的所有信息匯總過來,讓需要這些信息的人更簡便直接的找到它,通過分析用戶的搜索習慣,精確的植入廣告直接塞到需求者眼前。雖然很粗暴、但無論對于供給者還是需求者、這就足夠了……
北京虎躍營銷策劃:400-016-80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