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 醋制甘遂 甘澤 腫手花根 水腫脹滿 胸腹積水 氣逆喘咳500克50元
【藥性】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功效】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應用】
1.水腫,臌脹,胸脅停飲。本品苦寒性降,善行經隧之水濕,瀉下逐飲力峻,藥后可連續瀉下,使潴留水飲排泄體外。凡水腫、大腹臌脹、胸脅停飲,正氣未衰者,均可用之。可單用研末服,或與牽牛子同用,如二氣湯(《圣濟總錄》);或與大戟、芫花為末,棗湯送服,如十棗湯(《傷寒論》)。另可與大黃、阿膠配伍治療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如大黃甘遂湯(《金匱要略》)。
2.風痰癲癇。本品尚有逐痰涎作用。臨床上以甘遂為末,入豬心煨后,與朱砂末為丸服,可用于風痰癲癇之證,如遂心丹(《濟生方》)。
3.瘡癰腫毒。本品外用能消腫散結,治瘡癰腫毒,可用甘遂末水調外敷。現代臨床用化瘀膏(青核桃枝、參三七、甘遂、生甘草)外貼,治療乳腺腫瘤。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0.5~1g。外用適量,生用。內服醋制用,以減低毒性。
【使用注意】虛弱者及孕婦忌用。不宜與甘草同用。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癥積聚,利水谷道。”
2.《本草衍義》:“專于行水,攻決為用。”
3.《珍珠囊》:“味苦氣寒,苦性泄,寒勝熱,直達水熱所結之處,乃泄水之圣藥。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湯用之,但有毒,不可輕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