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膛并流蓄熱式豎窯是用于煅燒石灰石、白云石、菱鎂礦等礦石的輕燒窯,可采用煤粉、煤氣、天然氣、燃油為燃料。并流蓄熱式豎窯的生產(chǎn)原理是由奧地利人Aiois Schmid與Hermann Hofer提出的,故亦稱施密特—霍佛窯。1957年,*一座雙膛豎窯(邁爾茲窯)在奧地利維也納近郊的Wopfimger Kalk Und Steinwer Ke & Co.建成投產(chǎn)。此窯為并排雙筒形,外有鋼板窯殼,各窯膛具有3.5m2斷面積,原料為60~110mm石灰石 ,使用天然氣做燃料,日產(chǎn)石灰150t,次年改成重油燃料,運行良好。1963年在Wop-fimer石灰廠建成150t/d 方形石灰豎窯,燃料為天然氣。1965年在Schaefer石灰廠建成最初的原形三膛石灰豎窯,150t/d,液化氣為燃料。1968年建成了250t/d 三窯膛豎窯和300t/d 的石灰豎窯。
初期的豎窯為方形,后來逐漸發(fā)展成圓形。初期豎窯使用二支旋轉燒嘴的燃燒方式,從1971年起采用了噴腔燃料的方式。由于這種并流蓄熱式豎窯煅燒石灰的熱耗量低,石灰質量好,尤其在窯的自動化控制及開發(fā)以煤粉為燃料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進展后,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很大發(fā)展。
我國已從瑞士邁爾茲(MAERZ)公司引進了十幾座不同規(guī)格的雙膛豎窯,也從意大利西姆(CIMPROGETTI)公司引進了雙D窯 ,這些窯的生產(chǎn)運行都一直良好。
一、 結構特點
1)豎窯窯體由兩個圓形或方形窯身構成,窯外殼是鋼板,內襯砌筑耐火磚和隔熱磚。窯殼外圍設有金屬平臺,可方便生產(chǎn)操作和檢修維護。平臺之間采用斜梯鉸性連接,可以吸收受熱等因素引進的形變。有的工廠為方便上下,還設有一臺載貨電梯。
2)向窯內供給燃料的噴腔懸掛于預熱帶中部窯的側壁,液體燃料的噴腔由三層套管組成。最內部的管道送入霧化的燃料,第二層管道送入冷卻空氣,最外層管道內裝隔熱材料起隔熱保護作用。為防止石灰石落下的沖擊和磨損,噴腔上面裝有保護膜。每個窯膛內裝有數(shù)十根噴腔。生產(chǎn)過程中,需向蓄熱側窯身的噴腔內噴入空氣,防止噴腔氧化和阻塞。
3)連接通道處于煅燒帶和冷卻帶的結合部。在煅燒窯膛生產(chǎn)的氣體從窯身外側均勻進入蓄熱窯膛側窯身。
4)對于超過300t/d的圓形窯,石灰石投入裝置由輔助料斗、可逆皮帶機、裝料口及料鐘組成。小于300t/d的矩形窯,石灰石投入裝置由輔助料斗、溜槽及料鐘組成。
5)窯頂氣體各設置一個燃燒空氣轉換閥和廢氣轉換閥。燃燒時燃燒空氣轉換閥打開,蓄熱窯的燃燒空氣轉換閥關閉。空氣從燃燒窯爐進入。燃燒窯爐的廢氣閥關閉,蓄熱窯爐的廢氣閥打開,廢氣從蓄熱窯爐向窯外排出。
6)燃燒空氣和冷卻空氣都由專用羅茨風機送入窯內。根據(jù)空氣過剩系數(shù)和產(chǎn)量任意設定送風量。豎窯在燃燒過程中為正壓,通常風壓在30kPa以下操作。
7)爐窯操作配置PLC控制操作系統(tǒng),簡單易操作。一個周期的時間一旦被確定,程序控制器便是指令此一周期中的各個工序(爐頂閥的轉換、燃燒、原石的投入、其他)的開始及終了的控制裝置。
二、熱工特性
石灰石的煅燒為物理化學過程,在加熱后發(fā)生下式分解反應:
CaCO3===CaO+CO2-3152kj/k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