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就出現了一個我們不愿意看到的趨勢,不管跨國零部件巨頭被動還是主動,其憑借在我國建立本土研發中心而具備的同步開發能力,將勢力逐漸滲透到了自主品牌配套體系之中。
零部件產業是機械產業的基礎,也是一個國家機械產業實力的重要體現。已經成為全球*一大機械市機的我國,即使是自主品牌的整車企業,也越來越多地使用跨國零部件巨頭生產的零部件。這樣的現實,使我國機械產業空心化的憂慮再度加重。
不過,從機械產業發展規律來看,這也是必須接受的現實。蓋世機械網CEO陳文凱對本報記者表示,從其他機械轉鼓烘干機強國的經驗來看,整車企業的技術轉移和持續的訂單,造就了跨國零部件配套企業,也就是說沒有強大的整車企業,就沒有強大的零部件配套企業。日本的電通、美國的德爾福、法國的法雷奧、德國的博世,這些跨國巨頭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我國機械產業政策造就的合資模式,以及在合資夾縫中生存的自主品牌整車企業,導致了目前我國本土零部件工業的現狀。
在合資運動中誕生的合資企業,其固有的外資零部件配套體系,使本土零部件企業難以進入核心供應商行列。而我國的自主品牌整車企業目前尚處于自保階段,并不具備培育零部件配套企業的能力,技術轉移也無從談起。
也就是說,要想通過整車企業的技術轉移,來成就我國強大的零部件配套體系,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是,這并不是說,我國就沒有發展零部件工業的機會。加拿大的跨國零部件巨頭麥格納,其成長不是因為本國強大的整車企業,而是因為臨近美國三大,與美國三大的合作逐步造就了麥格納。紅星機器C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