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山羊(Boer Goat)波爾山羊原產于南非,作為種用,已被非洲許多國家以及新西蘭、澳大利亞、德國、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家引進。波爾山羊被稱為世界“肉用山羊之王”具有體型大、生長快、繁殖力強、產羔多、屠宰率高、產肉多、肉質細嫩、耐粗飼、適應性強和抗病力強的特點。波爾山羊是優良公羊的重要品種來源,作為終端父本能顯著提高雜交后代的生長速度和產肉性能。,自1995年我國首批從德國引進波爾山羊以來,許多地區包括江蘇、山東、河南等地區也先后引進了一些波爾山羊,并通過純繁擴群逐步向周邊地區和全國各地擴展,顯示出很好的肉用特征、廣泛的適應性、較高的經濟價值和顯著的雜交優勢。農牧牛羊驢養殖場波爾山羊的純種繁殖在全國已經大面積推廣,但由于原種波爾山羊價格昂貴,總的來說數量還不是很多。波爾山羊原種場在10多年的種羊推廣過程中,通過反饋資料顯示,波爾山羊改良各地土種山羊提高產肉量效果顯著,雜交一代提高2~3倍,廣大養殖戶采用級進雜交的方法,同樣可以生產出物美價廉的雜交商品羊。 根據溧水縣群眾飼養雜交羊的經驗,在正常放牧條件下,6月齡左右的雜交羊每天補飼玉米155克、麩皮120克、豆粕57克、骨粉4克,經過一個月左右育肥,可增重6公斤~8公斤。 除搞好一般的日常管理外,要及時去勢,定期驅蟲,經去勢的羊性情溫順,便于管理,容易育肥,并且可減少膻味,提高羊肉品質.以上信息由山東農牧肉牛羊驢養殖起源
關于波爾波爾山羊羊的起源,目前有幾種起源的說法,一來自南非,二來自印度,三來自歐洲,現認為這三種來源均存在,實際上波爾羊真正命名是在1800-1820年,據查波爾山羊是在南非 經過近兩個世紀的風土馴化`雜交選育而成的大型肉用山羊品種。早在19世紀初,隨著羊場主的居住趨于安定,人們就開始對其所飼養的山羊的某些性狀有目的地進行選擇。經過約一個世紀的漫長選育,逐漸形成了具有良好體形、高生長率、高繁殖率、體軀被毛短、頭部和肩部有紅色毛斑和改良型山羊。自1959年7月南非成立波爾山羊育種者協會,并制定選育方案和育種標準,之后,波爾山羊的選育進入了正規化育種。最初的育種標準主要描述波爾山羊的形態特征,隨著生產者認識和接受波爾山羊生產性能測定的優點,開始進入波爾山羊生產特征方面的選擇階段,最終形成了目前的肉用波爾山羊,定名為改良波爾山羊。自上世紀90年代引進中國以來,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肉羊產業化進程,尤其是胚胎移植技術在波爾山羊純種繁育上的應用,縮短了我國與先進國家在此領域的差距。
外貌特征
波爾山羊毛色為白色,頭頸為紅褐色,額端到唇端有一條白色毛帶。波爾山羊耳寬波爾山羊下垂,被毛短而稀 。頭部粗壯,眼大、棕色;口顎結構良好;額部突出,曲線與鼻和角的彎曲相應,鼻呈鷹鉤狀;公母羊均有角,角堅實,長 度中等,公羊角基粗大,向后、向外彎曲,母羊角細而直立;有鬃;耳長而大,寬闊下垂。 頭部:頭部粗壯,眼大、棕色;口顎結構良好;額部突出,曲線與鼻和角的彎曲相應,鼻呈鷹鉤狀;角堅實,長度中等,公羊角基粗大,向后、向外彎曲,母羊角細而直立;有鬃;耳長而大,寬闊下垂。 頸部:頸粗壯,長度適中,且與體長相稱;肩寬肉厚,體軀甲相稱,甲寬闊不尖突,胸深而寬,頸胸結合良好。 體軀與腹部:前軀發達,肌肉豐滿;體軀深而寬闊,呈圓筒形;肋骨開張與腰部相稱,背部寬闊而平直;腹部緊湊;尻部寬而長,臀部和腿部肌肉豐滿;尾平直,尾根粗、上翹。 四肢:四肢端正,短而粗壯,系部關節堅韌,蹄殼堅實,呈黑色;前肢長度適中、勻稱。 皮膚與被毛:全身皮膚松軟,頸部和胸部有明顯的皺褶,尤以公羊為甚。眼瞼和無毛部分有色斑。全身毛細而短,有光澤,有少量絨毛。頭頸部和耳為棕紅色。頭、頸和前軀為棕紅色,允許有棕色,額端到唇端有一條白帶。體軀、胸部、腹部與前膚為白色,允許有棕紅色斑。尾部為棕紅色,允許延伸到臀部。 性器官:母羊有一對結構良好的乳房。公羊有一個下垂的陰囊,有兩個大小均勻、結構良好而較大的睪丸。以上信息由山東農牧肉牛羊驢養殖場編輯提供品種標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