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鼠體肥,耳小,肢短,全身毛呈灰色或灰**,尾上均勻被有稀毛。吻部毛色略淡,腹部毛稀疏,白色而暗,其間雜有閃光細毛。幼體毛色較深,周身呈灰黑色,肚皮毛稀呈嫩紅色。我國竹鼠品種主要有銀星竹鼠、中華竹鼠和大竹鼠。國內對竹鼠品種尚未見系統研究的報道,鑒別方法不統一。據資料介紹,4月齡能長到1.5千克以上者,屬于大竹鼠,比較少見。產于云南省西雙版納的一種純的大竹鼠,成年后毛尖略黃,體重可超過5千克,是中華竹鼠純種。現在南方省區大多數地方馴養的野生竹鼠多為銀星竹鼠,又叫花白竹鼠、粗毛竹鼠,其體形粗壯,呈圓筒形,體重1~2千克,*大個體可達2.6千克;體長30~35厘米,尾較長,超過體長的1/3;四肢很短,爪稍扁,似指甲狀,為五趾爪,能爬樹;體毛為灰黑(褐)色,眼小耳短,腹部毛灰白稀少;額頭圓形、向前微突,嘴巴上下兩對門齒粗長尖利,隨著年齡增長,上下門齒逐漸變長變黃。 竹鼠是一種體形小、繁殖力極強、以竹木莖稈為食的動物。它以芒草根、竹枝葉、竹筍、竹根、茅草根、芒革稈、紅薯、木薯、象草稈、鴨腳木、芒果樹枝以及一些雜草種子和果實為主食,也采食禾本科植物如玉米、高梁、稻谷、小麥、甘蔗等的根、莖、葉和種子,還喜歡吃胡蘿卜、荸薺、涼薯、西瓜皮和甜瓜皮。人工馴養后,對配合飼料、瓜子、大米飯尤為喜愛。可見竹鼠對食物要求不嚴格,飼料來源廣泛。竹鼠食量少,1只成年竹鼠1天僅消耗精料20~25克,粗料150~200克。白天少吃多睡,夜間采食旺盛。它僅從飼料中攝取水分而不直接飲水,因此要注意飼料含水量,夏天高溫宜喂含水較多的飼料,冬天低溫則相反。竹鼠屬夜行性動物,野生時穴居洞內,喜在明暗、涼爽、干燥、潔凈的環境中生活。它耐低溫,怕酷暑,尤其怕陽光直射,也怕風吹雨淋,如冬天冷風直吹又缺少窩草就極易死亡,所以防風比防熱更為重要。竹鼠生長繁殖的適宜溫度是8~28℃人工馴養后,亦能逐漸適應高溫環境,如環境安靜,飼料配合得好,酷暑期也能配種和正常繁殖。當環境溫度過高時,表現為采食減少,腹部朝上而睡,騷動不安,半小時后死亡;而溫度過低時,表現為腹部緊縮,爬動不安,“哇、哇”嗚叫。竹鼠喜在安靜環境中生活,怕人為刺激,如受強烈刺激,便發“咯、咯、咯”或“呼、呼”的聲音。竹鼠喜公母群居,陌生幼鼠合養很少打斗,只有在搶吃、聞到特殊氣味或受到強烈刺激產生驚恐時,才互相撕咬。青年或成年竹鼠混養時,先是互相聞味,如果是發情公母鼠就很少撕咬;如果是未發情的兩只公、母鼠,則打斗不休。不同族的兩只公鼠放在一起也會斗個你死我活。原來配對的公、母鼠,因產仔而分開,斷奶后重新合群,有時也會撕咬。如果公鼠進窩見到帶仔母鼠時,往往先將仔鼠咬死才與母鼠同居。在極個別情況下,公母鼠合養,母鼠產仔時,公母不分開仍能和平共處。因此在母鼠產仔時,公母鼠必須分開飼養,帶仔母鼠池要嚴防公鼠竄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如將裝過家狗、野貓及**野獸的鐵籠移近鼠池,竹鼠聞到不同的腥臭氣味,也會驚恐而互相撕咬。竹鼠野生于竹林山坡,引種馴養后,必須注意保持其野生習性,應逐漸改變生活條件,尤其是飼料,要引導誘食,直至適應后方可易地安家落戶。 野生竹鼠多穴居于竹林或茅草山地洞穴,其洞道復雜,分為主洞道、穴窩、取食洞和避難洞等。主洞道距地面20~30厘米,與地面平行分布。竹鼠在我國分布甚廣,廣西、廣東、福建、安徽、云南、貴州、四川、湖北、湖南、江西、陜西/甘肅等省區均有野生竹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