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鵝業要實現產業化,迫切需要有養鵝龍頭企業按市場需求帶動、指導、扶持農民從事養鵝生產,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建立行之有效的生產和銷售體系,具備足夠的規模,建立良種繁育基地,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則是必經之路。
1 配套設施
1.1 生產場地的規劃 集約化飼養可采用放牧結合補飼、圈養或舍飼的飼養方式。生產場地可根據企業自身條件和實際情況進行規劃,建造實用和功能齊全的種鵝場,包括育雛舍、育成舍、種鵝舍、水上運動場、糞池、尸池,以及其他需要的配套設施(如實驗室、隔離舍等),同時配備各種生產用具。規劃時,首先應注意有利于防疫的布局,各生產功能區和全場圍護結構及防疫設施應齊全,*好選擇有自然隔離防疫條件的場址,建造圍墻或種植防護林帶,配備出入口消毒設施(消毒池、消毒室等)。建造鵝舍時應注意夏季的防暑降溫和冬春季節的防寒保暖。鵝舍一般應依水而建,座向需朝南或東南向;墻體可只建墻基,高度60cm左右,再圍上活動防寒布,即可達到上述目的。
1.2 種草養鵝 規模化、集約化養鵝時數量多,僅靠野生牧草無法滿足其需要,并且其衛生及質量也無保證。因此,應根據飼養規模種植適合鵝食用的牧草,如秋季種植黑麥草可供留種雛鵝和種鵝食用,而夏季則適宜種植雜交狼尾草、墨西哥玉米草、象草等供后備鵝和種鵝食用。一般牧草產量75~125t/公頃,5~8t牧草可喂100只以上種鵝;而種植黑麥草在管理良好和施肥充足的情況下可收割4~5次,一個生產年度中有計劃地進行合理分批飼養,平均每畝(1/15公頃)可供300只左右的種雛鵝食用。
2 飼養管理
2.1 種鵝生長期的培育 10周齡以前為種鵝的生長期,其培育過程雖與肉鵝的飼養大致相同,但又有區別。肉鵝強調生長速度以達到盡快上市的目的,而種用雛鵝則必須培育成具有較好繁殖力、適合于種用的體況。將春孵鵝留為種用,性成熟時間為6~7個月,種鵝剛好在9月初約為220~240日齡時開產。此時留種,正值氣溫適宜,青料豐富,為雛鵝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有利于雛鵝的生長發育,生產成本較低,春孵鵝本身及其后代的產肉、產蛋等生產性能均表現較好。
育雛前期(3周齡內)采用網上飼養效果較好,衛生條件、成活率、飼養密度、育雛舍利用率、生產成本等都優于地面飼養。3周齡后雛鵝各系統機能有所提高時可采用地面飼養,在中雛期應鋪上墊料。進雛前應準備好育雛舍,包括全面消毒,配齊工具、飼料、保溫設施等,并在進雛前試溫。
為保證種鵝質量和育雛成績,必須嚴格選擇留種雛鵝,把好*一關。選擇符合品種特征的健雛,出殼時間要正常,活力好,眼有神,被毛有光澤,臍部收縮良好,握在手中掙扎有力,感覺有彈性。一般雛鵝比種鵝計劃多留20%左右,以供選擇,公母比例為1∶4。
留種雛鵝應盡快運至育雛舍,進行初次飲水調教,俗稱開飲。第1周飲水中需加入復合維生素,必要時加入抗菌藥物。剛出殼雛鵝可用全價配合雛鵝料撒在墊布上任其采食,第2日起在飼料中混入適量青料投喂,牧草切成0.2~0.5cm長,隨著日齡的增加而逐漸放長牧草長度和增加青料量。
根據鵝的生長規律,舍飼鵝在4~5周齡,放牧鵝在6~7周齡的日增重*高,達到生長高峰。營養水平對其生長速度有較大影響,前期生長較快必須供給足量和營養水平較高的日糧,使其發揮*大的生長潛力。中后期是羽毛和骨架迅速生長階段,第6周時,當主翼羽長至3.3cm后,容易向外翹出,成熟后影響配種,此時應適當控制日糧,防止主翼羽生長過度,精料控制在200g/(只?天)左右。7周齡時腹部新羽長齊可不用墊料,8周齡起加大精料量,盡快促進新羽生長,機體得到充分發育,滿足選種需要。
第2次換羽基本完成時,即100~120日齡,后備鵝進入限飼期,這是保證種鵝保持較高繁殖力的關鍵環節。限飼目的是控制后備鵝的生長,使體重輕度下降,抑制體脂尤其是腹部脂肪的堆積,同時也促進生殖系統的充分發育,改善原來個體間發育的差異,使鵝群能夠同步發育,適時整齊開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