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鵝規;B殖技術要點
(一)雛鵝飼養技術要點
雛鵝是指從出殼到4周齡的鵝。該階段小鵝生長發育快,消化能力弱,調節體溫能力差,必須加以精心的飼養管理和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1.選擇健雛:選擇體質健壯、站立平穩、出雛準時、個體大( 100克 左右)、絨毛粗長、有光澤、眼大有神、無畸形、臍部收縮良好、腹部松軟、掙扎有力、仰翻放置翻身快的雛鵝。
2.及早開水:雛鵝*一次飲水為 “開水”。一般雛鵝出殼后24—26小時,或運回后適當休息,絨毛已干能站立時便可給予。飲水的水溫以 25℃ 為宜,水質要清潔,飲水中可加入0.05%高錳酸鉀或5%­—10%葡萄糖和適量復合維生素B液!伴_水”時輕輕將雛鵝頭在水中按一按,讓其自由飲水。飲水器固定,不要斷水,逐步過渡到放水!
3.適時開食:“開水”后看到大部分雛鵝已經飲水即可開食(飲水后5—10分鐘)。開食料用精飼料加上切細的少量青綠飼料。開食方法可將飼料撒在塑料布或席子上,引誘雛鵝自由吃食。精、青料比例一般為:4日齡前1:2,4—10日齡1:2.5,10日齡后1:4。青料可用嫩青草或菜葉,要洗凈切碎。精料在育雛初期(前3天)主要是米飯,以后慢慢摻用配合料,1周齡后全部喂配合飼料。飼料飼喂次數一般3日齡前每天喂6—8次,4—10日齡喂8次,10—20日齡喂6次,20日齡后喂4次。
4.保溫降濕:雛鵝保溫根據育雛季節、氣候而定,一般需人工保溫3—4周。溫度計數量按育雛室大小確定,溫度計懸掛高度為離地面15—20厘米墻壁上。溫度掌握的原則是小群略高,大群略低;弱雛略高,強雛略低;冷天略加高,熱天略降低;夜間略高,白天略低。溫度適宜,雛鵝分布均勻,活潑好動,安靜休息,偶爾發出輕平的叫聲,雖然喜歡相互依靠在一起,但不打堆。溫度偏低,雛鵝集中在熱源處擁擠成堆,背部絨毛潮濕,并發出低微而長的鳴叫聲,應及時加溫。溫度過高,雛鵝遠離熱源,張口喘氣,大量飲水,食欲下降,行動不安,應停止加溫或降溫。一般溫度要求為:第1~5天27~ 29℃ ,6~10天25~ 27℃ ,11~15天23~ 25℃ ,16~20天以上18~ 23℃ 。
濕度與溫度同樣對雛鵝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兩者互相作用。育雛室內應保持干燥清潔,相對濕度在60%—70%左右。低溫高濕使雛鵝體熱散發很快,感覺更冷,致使抵抗力下降而引起打堆、感冒、拉稀,造成僵鵝、殘次鵝和死亡數增加。高溫高濕則使雛鵝體熱難以散發,雛鵝食欲下降,容易引起病原菌的大量增殖,雛鵝發病率上升。因此要注意防止育雛室過濕,經常更換或添加墊料,喂水切忌外溢,加強通風換氣,必要還可用生石灰吸濕。
5.合理分群:隨著雛鵝的長大,要及時進行分群(分欄)。一般要求育雛密度為:1—5日齡25—20羽/平方米;6—10日齡20—15羽/平方米;11—15日齡15-12羽/平方米;16—20日齡12—8羽/平方米;20日齡后密度逐漸下降。分群應根據雛鵝的大小,強弱進行,每群(欄)以25—30羽為宜。為提高整齊度,要加強弱群,小群的飼養管理。
6.注意放水:鵝是水禽,需進行放水,以提高鵝的體質,增強抵抗力。一般育雛1周左右,就可選擇氣溫較暖、晴朗無風的天氣進行放水,初次放水應在淺水塘中,水溫在 25℃ 左右為宜,自由下水幾分鐘后即可趕上岸。但在冷天要防止放水引起受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