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河鉻礦選礦廠原設計工藝包括以下作業:
原礦100-10mm級別采用兩段重介質(圓筒選礦機)選礦,介質密度2.7-3.3克/cm3。重介質選礦機的中礦細碎到10-0mm后與原礦10-0mm級別合并堆存待選。
10-3mm和3-0mm級別分別采用跳汰機選礦。
跳汰機中礦產品再磨到0.5-0mm后用螺旋選礦機選別。
0.5-0mm礦泥用搖床選別。
選礦廠投產以后,由于搖床處理-0.05毫米細顆粒和螺旋選礦機處理-0.1毫米細顆粒的選別效率很低,因而細級別尾礦(搖床和螺旋選礦機)中,氧化鉻的損失量*大,總尾礦中氧化鉻的88.6%損失于細泥部分。
在長時間的研究,調試基礎上,1983年進行了改進和完善:為提高跳汰分選的可靠性,安裝了第二備用系列,大大減少了由于故障引起的選場停產時間,采用的高效跳汰機提高了跳汰的選別效率,特別是3-0.5毫米粒級;跳汰中礦再磨后采用1500型螺旋選礦機代替600型螺旋選礦機,提高了中礦的選別效率;采用高場強磁選機回收搖床和螺旋選礦機尾礦中分離出的-0.25mm礦泥。
頓河選廠的工藝經該進后,1983年在產量和質量等工藝指標均達到和超過了設計指標。當原礦中難選的浸染狀礦石比例超過通常的比例(20-25%),而達到30-35%(*高達到44%)時,必須采用第二段重介質選礦作為條件,以便使設計流程能夠保證精礦中氧化鉻達到所規定的含量和降低有價成分在尾礦中的損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