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原裝日本進口, 牛蒡種子------柳川理想。中晚熟品種,地上部長勢旺,其根圓柱型,條型光直,長達100cm以上,具有增產潛力大,耐寒性強,晚秋季適播期長,春發快,長勢旺,增粗快,皮色好,香味濃,采收期長等優點,是目前牛蒡生產上的主栽品種,生育日數在150天左右。適作型:*適于4~5月播種,秋冬收獲。也可用于秋播夏收。
抽苔少的春秋兼用種、根長100cm,根勢均力敵的比莖3cm左右,裂根少,空心遲,肉質柔嫩,富含香氣,食味佳。忌土壤過酸及多年連作。
牛蒡種子果實為瘦果,長0.6-0.8厘米,寬0.2-0.3厘米,
倒卵形彎曲,灰黑色,表面有數不清的棱線,千粒重12-14.5克。牛蒡果實即為種子。
對環境條件要求(1)溫度 牛蒡對環境條件的適應性很強,適宜在溫暖潮濕的條件下生長。種子發芽溫度為10~30℃,*適溫度為25~ 30℃,光照條件下可促進發芽。植株生長適宜溫度為20~25℃,地上部分有很強的耐熱能力,要求較強的光照,但耐寒能力很差,遇 3℃葉片就會受凍害。地下肉質根比較耐寒, 0℃以下仍然生長,在-20℃的條件下可安全越冬。(2)光照 牛蒡屬于喜光植物,種子萌發需要光照條件。植株發育需要強光及長日照條件,因此充足的光照是牛蒡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環境因素。(3)水分 牛蒡抗旱不耐澇,在地下水位過高或有積水的地塊種植,易受澇爛根,連續淹水2天,肉質直根即會出現腐爛現象。 (4)土壤營養 牛蒡屬深根性蔬菜,對土壤有嚴格的要求。宜于土層深厚肥沃、質地疏松、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或壤土。土壤PH6.5~7.5為宜。牛蒡*忌連作,一般每5~6年輪作一次,至少也得3年。前作以谷類作物、葉類蔬菜為宜。切忌以花生、地瓜、茄子、辣椒為前茬。
牛蒡栽培中應注意以下技術措施:
一、施足基肥、精細整地、挖溝做壟。
秋收后,選擇土層深厚、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肥沃疏松的沙壤土地塊,每畝施充分腐熟的廄肥或堆肥2500~3000公斤,混入30公斤過磷酸鈣和20公斤氯化鉀翻入土中。為防治地下害蟲、線蟲,可每畝用10%益舒豐3.5公斤土壤處理,撒入土中耙平,采用牛蒡挖溝機挖溝,具體規格為:等行距85厘米左右,溝寬20~25厘米,溝深80厘米以上,在溝的上面做成土壟高20厘米,底寬40厘米,上寬25厘米的小高壟待播。
二、適期播種、合理密植。
牛蒡*佳播種期為10月上旬,適宜品種為:柳川理想、東北理想、山田早生等,每畝播種量200克左右,以條播效果*好。在壟上開淺溝,溝深3~5厘米,開溝后澆水,水滲下后,按4~6厘米的株距播種,覆土1~2厘米,播后半天或1天再進行輕壓,使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然后制作小弓棚,用竹弓每米1根插在壟上,再用90厘米左右的薄膜覆蓋,以保證苗全、苗齊、苗勻、苗壯。
三、田間管理。
牛蒡的田間管理較簡單,一般采取如下技術措施:
1、結合定苗清除雜草
進行間苗、定苗,去掉弱苗、病苗,苗距保持在25~30厘米,同時清除雜草,再蓋上小弓棚,此其一般不需澆水、施肥。
2、加強肥水管理
立春后,天氣漸暖,牛蒡進入生長期,需肥需水量也逐漸增加,這一時期,可去掉小弓棚,進行追肥。每畝用尿素10公斤、氮磷鉀復合肥20公斤,在牛蒡兩側開溝均勻施入,并進行培壟,澆水以澆跑馬水為宜。
3、防治病蟲害
驚蟄后,隨著天氣轉暖,病蟲害也相繼發生,一般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可預防病害的發生,如發現蚜蟲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5000倍液噴霧。
4、噴施葉面肥
清明前后,用豐收一號或磷酸二氫鉀每隔7~10天噴一次,共噴2~3次。
五、適時收獲。
牛蒡的收獲,一般以立夏前后為宜,收獲偏早,產量低;收獲過晚肉質根易纖維化,降低品質。收獲時先割掉葉片,留10~20厘米長葉柄,而后從壟的一側深挖80~90厘米,手握基部拔出,采收后葉基部保留1.5厘米切齊,并進行分級:長度65厘米以上無側根的為一級,長度在40~64厘米之間無側根的為二級,其余為等外品,每捆2.54~3.0公斤/束成捆出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