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留意預防鵝只出敗
鵝出敗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損傷十分嚴峻。雞、鴨、鵝都易感染,所以又稱禽霍亂或巴氏桿菌病。
一、病原
感染水禽的主要是A型多殺性巴氏桿菌。禽巴氏桿菌抵抗力很低,用5%石灰乳或1%—2%漂白粉水溶液或3%—5%煤酚皂溶液,在數分鐘內都有較好的殺滅作用;病菌在天然干燥的狀況下很快死亡;在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能生存6天—10天;在死鵝體內,可生存1個月—3個月之久;高溫下立即死亡。
二、風行病學
病鵝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帶有大批病菌,污染了飼料、飲水、用具和場地等,會導致健康鵝染病。飼養管理不良、長途運輸、氣象突變和陰雨潮濕等因素都能促進本病的發生和風行。
三、臨床癥狀
癥狀埋伏期:2小時至5天。按病程長短一般可分為*急性、急性和慢性3型。*急性型常見于本病暴發的*初階段,無顯然癥狀,常在吃食時或吃食后突然倒地,迅速死亡。有時見母鵝死在產蛋窩內。有的晚間一切正常,吃得很飽,次日口鼻中流出白色黏液,并常有下痢,排出黃色、灰白色或淡綠色的稀糞;有時混有血絲或血塊,味惡臭,發病1天—3天死亡。慢性型,多發生在本病的風行后期,病鵝日趨消瘦,貧血,腿關節腫脹和化膿,跛行,*后消瘦衰竭而死。少數病鵝即使康復,也生長遲緩。
四、剖檢
*急性型病變不顯然。急性型,皮膚(尤其是腹部)出現紫紺;心外膜和心冠脂肪有出血點;肝腫大,質脆,外表有灰白色針尖大小的壞死點等特征性病變。膽囊多數腫大。腸道附二指腸和大腸黏膜充血和出血*嚴峻,并有卡他性炎癥。肺充血和出血。慢性型常見鼻腔和鼻竇內有多量黏性分泌物,關節腫大變形,個別可見卵巢充血。
五、防治預防
養鵝場應建立和健全嚴正的飼養管理和衛生防疫制度。由外地購入的雛鵝必需加強檢疫,以防疫病傳播;在本病常發地域,應按期進行預防注射。目前使用的有禽霍亂氫氧化鋁菌苗和禽霍亂弱毒活菌苗,但效果都不夠理想,一般免疫期為5個月—6個月,保護率60%—70%。使用發病場的病料制成自家滅活菌苗進行免疫接種,常可取得較好的免疫效果。發生本病時,應及時采用隔離醫治、撲殺病鵝和消毒等有效辦法,盡快撲滅疫情。也能夠用藥物進行預防,提議采用恒豐強出產的漿得寧進行階段性用藥,每次用藥3天,停2天后再用3天。半個月后反復用藥1次。
六、醫治
目前常用的藥物有:①磺胺類藥物。“速服康(SDSMZTMP)”、磺胺二甲嘧啶(SM2),按0。4%—0。5%混于飼料中喂服,或用鈉鹽配成0。1%—0。2%水溶液飲服,連喂3天—5天。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喹惡啉按0。05%—0。1%混于飼料中喂服。復方新諾明按0。02%混于飼料中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②喹諾酮類。恩諾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諾氟沙星等,按每噸飼料添加100克,連用5天—7天。③肌肉注射:假如發病急,來不及喂藥,采用注射效果*好,如氨基糖苷類大力士(阿米卡星)按每公斤體重0。1ml—0。2ml,每天1次,連用3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