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池水的消毒殺菌處理
即使對游泳者入池前嚴格采取了前述各項措施,但游泳者在游泳過程中仍會不可避免地從毛孔、皮膚等處分泌出各種排泄物來。而在管理不嚴,少數游泳者公共道德素質不高的情況下,更會將各種細菌與病毒帶入池內。對此,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就可能成為五官科炎癥、消化器官疾病、皮膚病、傷寒甚至淋病、梅毒、霍亂等病的傳染源和發病的溫床。因此,對池水進行嚴格的消毒殺菌,是防止各種疾病的傳播、保障游泳者健康與池水水質所必需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在夏季人多雜亂的情況下,管理者必須對此引起高度的重視。<a helf=http://www.sclscw.com/>中國水處理市場網</a>
(1)確保運行期間余氯控制在0.4~0.6 mg/L之間。余氯量不宜過高,否則游泳者會因嗅到濃烈的刺鼻味而感到不適,易使游泳者的皮膚,特別是面部與眼睛造成刺激與損傷。余氯量也不能過低,否則就不能切實有效地起到消毒殺菌的功能,就難以保證游泳群體的健康安全。雖然我國的下限值0.4 mg/L比美國公共衛生局和國際泳聯規定的0.2 mg/L大了一倍,但后者是在具有完善的強制淋浴與浸腳浸腰池及特殊的人群(游泳運動員)情況下制定的。顯然,就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0.4 mg/L對于公共游泳池來說是合理的,必須嚴格遵守。消毒劑的投加是與循環水泵的運行連鎖進行的,其實際投加量除與氣溫、水溫、水質和人數有關,*終取決于池水的余氯量檢測值。因此,為了保障殺菌效果和余氯量,運行管理者在夏季至少應每小時檢測一次余氯量。對于大型游泳場館*好采用自動檢測儀連續檢測并自動投加消毒劑。
<a helf=http://www.sclscw.com/>中國水處理設備</a>
(2)對于天天爆滿、人群復雜的夏天,游泳池水除了保證開放期間的余氯量要求外,還應在夜間閉場以后的非開放時段內維持較高的余氯量(可在循環系統停運前的兩小時內增投消毒劑),通過延長余氯的接觸作用時間來殺滅對氯具有較強抵抗力的芽胞型細菌、病毒等致病源,以降低和抑制這些致病源的本底濃度,從而進一步保證次日開放時余氯對繁殖型細菌的有效殺滅能力。?
(3)加強循環過濾的運行管理,是保證消毒殺菌效果、實現水質達標的*有力措施。循環過濾的目的是降低水中懸浮物濃度,以保證水體的清澈透明,是避免水質惡化的核心處理措施。由于細菌和各種致病微生物大都附著在水中的懸浮物上,經過濾后被大量截留,從而使過濾出水中的微生物量大為減少,降低了消毒劑量的需求,延長了余氯的持續消毒能力。過濾與消毒是一對相輔相成的處理過程,特別是在夏季,二者更是缺一不可。限于本文的主題內容,過濾的運行管理在此不作闡述。
<a helf=http://www.sclscw.com/>中國水處理市場</a>
(4)游泳池消毒劑的投加位置,一般設計在過濾后的入池給水管道上。由于該段為壓力管道,故需用加壓設施來投加。有的游泳場館為了方便管理,省卻動力費用,將其改為重力投加到水泵的吸水管上或毛發聚集器中。事實上,消毒劑是一種強氧化劑,對水泵、過濾器、加熱設備和管道均有較強的腐蝕作用,而且水中微生物經過濾后大量減少,降低了對消毒劑量的需求。因此,將消毒劑投加到過濾后入池給水管道上是一種經濟有效的*佳投加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