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學習正被廣泛地運用于成人學習領域,于是,在這一行業里有了“教練”的稱謂。面對來自不同行業、不同職位的學員們,我們知道,他們在很多方面比我們知道得更多。我們不敢聲稱我們知道得更多,所以,我們也就無法把自己放在“桶”的位置上。當然,在我們的領域里,我們是專家;在他們的領域里,他們是專家。成為我們領域的專家并非他們學習的目的,而我們的挑戰也就在于用我們的專業協助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里做得更好。
教練未必比運動員跑得更快,教練的專業在于協助運動員做得更好,并且讓運動員們能夠相比自己跑得慢的人學習。有趣的是,這個跑得慢的人往往就是教練自己。
教練與教官
軍事化的訓練讓體驗是學習增色不少,也演化出了很多出眾的課程。每一種角色都因為其他角色而存在。例如,沒有敵人就沒有友軍,沒有丈夫就沒有妻子,沒有員工就沒有老板。而在現今的教育培訓成為產業后,學員有時我們的客戶,兩者之間的權力關系很難繼續存在,沒有權力的權威就顯得很脆弱了。如果勉強維持權威,有時也可能維持下去;如果一旦無法維系,兩者的關系就將變得有點尷尬了。
準確定位
區分了一些概念之后,也就讓我們更明晰自己的定位了。定位,讓我們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份自知之明,讓我們去做更有效的事。有時候,我們超越了自己的界限,去做我們能力之外的事,就會讓我們產生無力感。
誰承擔學習責任?
責任感與投入度有著密切的關系, 投入度與成就感又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
不承擔責任就無法成長,讓學員承擔學習責任的本身也就是學習的過程。
承擔了學習的責任,學員的目標也不再僅僅是達到教練的要求而已,而是內心有了真正想要的目標。當實現目標時,產生的喜悅和并發的成就感與自信心才會令人驚奇;而當目標落空,此事的反思也才透徹心扉。
正因為如此,教練就不能越俎代庖。
作為教練,每天要問自己的是:“我現在做的是學生自己能做的嗎?”這樣,教練反而更輕松了,學員也會成長得更快了。
在OB(外展訓練)的體系里,有一句話非常深入人心;“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乘客而是機組人員,我們經由服務他人而強壯自己!
要思考是要答案?
在體驗是學習的教室里,允許不知道,允許沒有答案,允許混亂;鼓勵假設,鼓勵探索,鼓勵嘗試。因為有未知才有探索,有混亂才有心的結合。每一次課程甚至允許以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結束---在握,在我們的眼里,充滿問題更接近于現實。
在這里,教練不負責提供答案,不急于提供答案,只提供指導!安惶峁保瑢嶋H上也就是提供了一個成長空間,學員自己在摸索中構建自己的知識---思考激活知識。另外,找不到答案總是會讓學員學到更多---沒有答案才讓他們去尋找一個個不是答案的答案。
要權威還是要平等?
平等才有多元性,平等才有相互接納。如果我們不敢與眾不同,我們就不能出類拔萃。
如果教練與學員間存在著不平等的關系,那么,學員和學員之間就不能有真正的平等---我們得到了權威,卻削弱了我們的智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