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屬彩石大類的巖石亞類,它的種屬,石名很復雜,約有一百多個品種。按傳統習慣壽山石的總目一般可分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類。
環繞著壽山村的是一條涓涓流水,就在這涓涓繞村行的壽山溪兩旁的水田底層,出產著一種“石中之王”壽山石。因為產于田底,又多現黃色,故稱為田坑石或田黃。田石以色澤分類,一般可分為田黃、紅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田黃石是田石中*常見的,也*具代表性的石種。田黃的共同特點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瓏剔透,且有細密清晰的蘿卜紋,尤其黃金黃、橘皮黃為上佳,枇杷黃、桂花黃稍次,桐油黃是田黃中的下品。田黃石中有稱田黃凍者,是一種極為通靈澄澈的靈石,色如碎蛋黃,產于中坂,十分稀罕,歷史上列為貢品。
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質地細膩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純白,有的白中帶嫩黃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溫潤,越往里層,色地越淡,而蘿卜紋、紅筋、格紋卻越加明顯,似鮮血儲于白綾緞間。石品以通靈、紋細、少格者為佳,質地不遜于優質田黃石。
紅田石:田石中色紅者稱為紅田石。生為紅田有兩種原因,一為自然生成一身原紅色;一為人工煅燒而成后天紅,天生的紅田石稱為橘皮紅,是稀有石種。 寺坪田石:壽山村外原有一座“廣應寺”,建于唐光啟三年(884)。寺中僧人時常采集田黃石,研磨成粉末給周圍百姓治病,未用的石頭儲于寺內,日積月累,寺中積攢田黃無數。元末戰亂,廣應寺因曾收留過朱元璋而被元兵付之一炬,連同僧人辛辛苦苦積攢起來的田黃石也沉默于火中,田黃石經火炙后又埋入土中。造化弄人,數百年的日曬雨淋、水分浸蝕不但沒有讓這些深埋于廢墟之下的田黃石黯然失色,特殊土壤的滋養反而賦予了它們更為絢麗的生命,既保留了田黃石原有的優良品質,更進一步成就了其溫潤如古玉的厚重質樸的獨特魅力。此時的寺坪田不再僅僅是簡單的石頭,更像是歷經風云變幻后的智者,它們靜靜的守護著廣應寺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記錄了歷史,見證了歲月的變遷。廣應寺明洪武和崇禎年間,兩次焚毀、重建,反常的環境因素,是形成寺坪田獨特的演變條件。其中明代毀于大火兩次,也是寺坪石形成的*主要時間。明時寺坪石的數量頗多,到廣應寺附近采集寺坪石也成為文人雅士的風尚,寺坪田的身價逐年上漲,很久以前就已經是“易金十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