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回彈,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記憶棉(Memory Foam),是一種具有開放式單元結構(Open-cell)的聚氨酯高分子聚合物,該材料具有特殊的黏彈特性,體現很柔軟的材料特性,并有很強的沖擊能吸收能力。這種材料分子對溫度很敏感,所以又稱為溫感記憶棉。
記憶棉的誕生要回溯到1962年美國太空署(NASA)的一項研究:因為記憶棉最初誕生于美國太空署,所以也常被成為太空記憶棉,意為源自美國太空署的技術。 這種材料的(Open-Cell)分子在受到外力壓迫時會發生“流動”(Flow)而移位以貼合施壓物的接觸面輪廓,從而將壓力均勻分散至整個接觸面,而當壓力消除時會慢慢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所以這種材料最初時也被稱為“Slow Spring Back Foam”(即慢回彈泡棉)。NASA的Ames Research Centre將這種材料全面應用于其新的飛機座椅設計,Systems Inc.公司(由記憶棉發明人Charles Yost于1969年成立,以發展并銷售記憶棉技術及產品,Yost當時為一名工作在NASA的工程師)的持續努力下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完善。 記憶棉材料的特性及功用 記憶棉材料在其各個應用領域內的優異性能表現,均源于其材料特殊的黏彈特性,即材料在受到壓力沖擊時,既發生了滿足胡克定律的彈性形變(蓄能性形變),也同時發生不可恢復的塑性變形(耗能性形變),也就是說,記憶棉的變形是這兩種變形的有機組合。塑性變形會消耗掉大部分(特別的配方下,可以吸收90%以上)的沖擊能,而彈性變形部分所蓄積的部分能量,能在外力撤除后讓記憶棉材料慢慢恢復到受壓前的形狀(之所以需要慢慢的恢復,是因為彈性變形存積的那部分能量,需要將移位的部分分子拉回原位)。 1)密度:密度是高檔慢回彈材質的基本指標,一般模塑工藝聚氨酯密度可以做到70~150D,切割工藝可以做到40~100D,由于技術上的瓶頸和設備上的差異,國內生產的聚氨酯的密度一般低于100D,而國外的*高可以達到150D,其次即使是相同密度的產品也會差異很大,主要是配方、工藝及原材料的不同造成的,也就是說高檔慢回彈材質一定是高密度的,但僅僅高密度的不一定是高檔的材質。
2)回彈時間:很多消費者認為回彈時間越長就是越好的,這是個誤區。比較好的回彈時間是3--5秒左右。太短了起不到慢回彈效果;太長了會使身體發僵(想想如果你翻身,它半天還沒回彈起來); 3)制造工藝:慢回彈的制造工藝有兩種:切割和模塑。切割就是買來的成品慢回彈海綿,切成枕頭的樣子,因為成型是靠切割而不是模具+助劑,不添加其他助劑因此即使是純料聚氨酯密度只能做到40~70密度;模塑的是用模具通過發泡,抽真空的等一系列工序做成的,復雜很多。密度增加到70~100左右,手感好,使用壽命都和這個有關; 4)手感和溫度感應:高檔慢回彈海綿手感很舒服,捏上去就像捏面團的感覺,差一點的慢回彈要不感覺有點發暄,要不就有些僵硬。同時,這種高檔慢回彈還有很好的溫度感應,會隨溫度的升高而變的更加柔軟,當人體和慢回彈材質接觸時,隨著體溫的傳遞,枕頭會更加柔軟,能更好的包裹和扶托人體; 5)使用壽命:高檔的慢回彈使用5年以上不會變形,但是切割工藝制造的或質量差一點,通常只能使用1--2年的時間
密度對記憶棉性能的影響很大,又和產品制作成本成正比,越重越貴,一般性能也好。作為人體使用的記憶棉,為了有足夠的承托力,起碼要80D以上。如果達到120D的話,算是*的慢回彈產品。 生產工藝、產品密度、輔料選擇等,也導致不同廠家的慢回彈產品質量差距甚大。這方面只能建議消費者選擇有品牌、有相應檢測報告的品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