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的工業企業到底需要什么?
我們不禁要問:豐田為什么要實施“JIT”,即后來所稱的“精益生產”體系?其實回到前面“精益生產”的成果來看,我們發現,原來豐田*終的目的是QCDS。
其實對于任何工業企業客戶來說,其運營績效的評價要素,就是Q(品質)、C(成本)、D(交期)、S(安全或者說現場),或者說運營管理的所有努力,就是為了優化QCDS的指標指數。“精益生產”*終要達成的成果,*終也是回到QCCDS上來。
關于“戰略”研究*著名的波特,在其戰略落定之作《什么是戰略》中指出:運營效益和戰略是企業取得卓越績效的兩個關鍵因素。真正的戰略,應以競爭性定位為核心,對運營活動進行取舍,建立獨特的配稱。也就是說,對于工業企業客戶來說,在戰略定位之后,比拼就是運營績效的優劣。運營績效的評價指標是什么,就是QCDS。也就是說,在運營管理領域,尋求咨詢公司的幫助,不管找尋“LP精益生產”的輔導、還是”TPM”咨詢、“6SIGMA”、“6s”服務等等等等,其實*終目的都是為了QCDS指數的優化和提升。
如果想清楚這件事,那么找尋咨詢公司,工業企業要關注的就不應該僅僅是什么“精益生產”還是“TPM/6SIGMA……”。因為對客戶來說,“LP精益生產”也好,“TPM、6SIGMA……”也罷,都是解決QCDS指數優化的工具或手段,是“藥方”,而非“藥效”。舉一個例子,對一個病人來講,醫生用的是什么“藥”不應該是病人關注的,病人要關注的是這個藥下去之后,病人的病能不能醫好---“藥效”。只有對醫生沒有信心的病人,才需要去了解醫生的這個“藥方”到底是什么成份、多少含量等等,而醫生要建立起病患的信任,就必須精確深入研究了解“藥”的成分、性質、劑量、作用、副作用等等專業知識。
咨詢行業常常被人們冠以“醫生”的美名,在運營咨詢領域,QCDS指標不夠優化,就是“病”,那么咨詢公司要冶的病就是“優化QCDS的指標指數”,而至于咨詢公司是用“LP精益生產”,還是用“TPM/6SIGMA……”作藥方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終QCDS指數能否真正得以持久優化。
因為就像任何一種“藥”都不能包治百病一樣,不管是“LP精益生產”,還是“TPM/6SIGMA……”都只是適用于解決QCDS某一類問題的有效方式,特別是“精益生產”,它產生于汽車業,本身即是一個大規模連續生產的行業型態,盡管它創造性性解決了適應市場多品種小批量需求的切換和效率問題,但其大背景仍然是在能夠大規模連續流水作業的行業狀態。盡管其現在以其“精益”的經營理念擴展到行行業業,甚至被冠以“全能全效”的萬能法寶,但是我們仍然要清醒地看到其產生的原始背景及行業前提。更何況還有巨大的文化背景及人員雇傭等方方面面的差異?
現在的咨詢機構都在比拼自己的“正宗”出身,但企業的體質差異太大,不管如何“正宗”都無法直接照搬或嫁接,反正有時越“正宗”越糟糕,因為這時會完全忽略企業的狀況,而一味按照套路來實施推進,只有根據企業不同的體質多相參照,相互借鑒,才有可能因地制宜,務求實效。
舉例來說,首先不同的企業在行業特點上不盡相同,就拿流程行業和離散行業來說,流程行業,比如化工,醫藥,金屬等,一般偏好設備管理,如TPM,因為在流程型行業需要運用到一系列的特定設備,這些設備的狀況極大的影響著*終的產出QCDS;而離散行業,比如機械,電子等,LAYOUT,生產線的布局,以及工序都是影響QCDS的重要因素,因此離散行業注重標準化,JIT,看板以及零庫存。
簡單而言,企業運用“精益生產”切忌生搬硬套,而應該靈活運用。比如很多人一提到要推行精益,就要追求“單件流”,但是“單件流”是否就是*高效的方式,至少現在看來還沒有哪家企業能夠給出活生生的例子,“單件流”需要強大的工序流程控制能力和物流管理能力,如果生產模式沒有足夠的支撐,貿然推行“單件流”必將造成極大的阻礙和重大損失。 以五礦集團為例,其“精益生產”的推行是絕不可照搬什么“單件流”、“連續流”之類的工具的,其重點一定是首當其沖地放在現場安全和設備管理上。
立正顧問機構在近10年的咨詢實踐中,體現到這一點:工業企業運營的終極成果就是QCDS的指標指數能否優化,針對不同的企業,其指數優化的重點不同,其采用的步驟、工具、手段和方法也不同,而“LP/TPM/6SIGMA/6S/班組建設 ……”都只是優化QCDS指數的“良藥”,或者說是“良藥”的成分,這是咨詢公司必須要深入研究學習的,是咨詢公司專業的體現,卻不是企業客戶要關注的重點,把咨詢公司內部要研究的專業概念,變成是企業需求的代名詞,實在是偷換概念、強客戶所難。而同時正因為咨詢公司眾多,良莠不齊,造成客戶有時無從選擇,只好從“藥方”上多加了解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那工業企業該如何實現QCDS的指數優化,成為“精益企業”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