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態特征
1、雌成蟲:身體扁平,橢圓形,背部稍隆起似鍋蓋。體長30-35毫
米,體寬25-30毫米。背面赤褐色至黑褐色,稍有灰藍色光澤,不同
生活環境中的個體顏色有變異。經干燥后的蟲體色稍深,無光澤,
腹面棕褐色。頭小,隱于前胸下,覓食時則伸出,并可見其頸,口
器咀嚼式,觸角絲狀,黑褐色,前后粗細相等:復眼大,明顯可見
,呈腎形,凹陷的一側圍繞于觸角基部,兩個單眼位于兩復眼之間
的上方。前翅背板前狹后寬接近三角形,中間有由微小刻點組成的
花紋,中胸及后胸較狹窄,兩側及外后角向下方延伸;腹部9節,第
一腹板被后胸背板所掩蓋,因而只見中間較短部分,2-7節寬狹近相
等,8節及9節向內收縮。肛上板較扁,后緣直,中間部位有一小切
口;腹部末端有較小的尾須1對。胸部的3對足為步行足,較發達,
善于爬行,基節粗壯,隱藏于胸部腹面的基節窩里,腿節長呈筒形
,脛節多刺。前、中、后足的跗節都是5節,末端有爪一對,無爪墊
。3對足大小不相等,前足最短,長約1厘米,中足長約1.7厘米,后
足最長,約2厘米。
2. 雄成蟲:身體顏色比雌蟲淺,呈淡褐色,身上無灰藍色光澤,但
體表較雌蟲鮮艷,披有纖毛。體長30-35毫米,寬15-20毫米。頭略
小于雌蟲,觸角明顯粗壯;前胸背板色較深,寬大于長,前緣略呈
弓形,3對胸足略細于雌蟲,脛節上的刺也較長;翅兩對、較發達,
將中胸以下的各部位覆蓋于翅下,前翅革質、脈紋清楚可見,后翅
膜質半透明,翅脈黃褐色,平時似扇折疊于前翅下;腹部末端上方
有尾須1對,其下方有兩個較短的腹刺。
2、生活習性
土元喜歡生活于陰暗,潮濕,腐殖質的疏松土壤中。野生狀態
下的土元多生活于灶間、墻角、落葉樹林下的腐殖質土壤及碎石間
,入土深度可達0.5-0.6米。白天入土休息,傍晚開始出來活動、覓
食、交配。夜晚7-12時是土元活動的盛期。土元為雜食性動物,喜
食多種蔬菜葉、根、莖、花、多種樹葉及各類雜糧,也吃動物性殘
渣、糞便等。野生狀態下的土元生長周期為2.5-3年。5-11月為土
元的活動期,氣溫在13℃以下入土休眠,不食不動、抗寒冷,-10
℃時仍凍不死。耐高溫,40℃時仍熱不死,38℃以上吃食減少,不
入土,活動頻繁。溫度在25℃-36℃時,土元每二十天蛻一次皮,
每蛻一次皮體形增加一倍。雌土元一生蛻11次皮,蛻完11次后性成
熟,活動頻繁,爬行于墻壁,樹干等物體上,生殖器散發出特有的
氣味,吸引雄土元交配。雄土元一生蛻9次皮便羽化,羽化后一星期
性成熟,尋覓雌土元交配。雄土元交配后20天死亡。一只雄土元可
與十幾只雌土元交配。雌土元交配后7天開始產卵。每7天產一粒卵
,無須二次交配。一個雌土元能產數十只卵塊,所產卵塊在溫濕度
適宜狀態下,43天孵化出蟲。土元幼蟲形狀都是橢圓形,無公母之
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