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雛斗雞成活率和生長速度
--------------------------------------------------------------------------------
育雛的好壞,不但直接影響雛斗雞的成活率,還關系著整個斗雞生長過程。因此,養好斗雞必須從育雛抓起,掌握好科學的育雛技術是提高斗雞雛雞成活率的關鍵。在斗雞育雛過程中必須要重視抓好五個關鍵問題。
做好斗雞幼雛運輸工作
斗雞幼雛的運輸是育雛過程中重要一環,是育雛成功的關鍵技術措施之一。初生斗雞雛毛干進行選擇后,就可以運輸了,可根據路程的遠近選擇交通工具,冬春寒冷季節*好用保溫的籠子、箱子或保溫車裝進斗雞雛雞進行運輸,運輸時間*好能盡量縮短,*好是72小時內到達目的地,時間過長對斗雞雛雞的生長發育會有較大的影響。裝雛宜稀不宜密,防止雞苗壓傷壓死。運輸途中除要防寒外,還要防熱、防曬、防雨淋、防顛簸。保溫籠(箱、車)的溫度以28℃—30℃為宜。路途遠、條件差的運輸還應隨時注意觀察斗雞雛雞的動態,以防止發生意外。
掌握好適宜的溫度、濕度、密度和光照
掌握好適宜的溫度是保證斗雞雛雞健康的關鍵,剛出殼的斗雞雛雞體小嬌嫩,羽毛少,抗病力弱,神經系統和生理機能還不夠健全,蛋黃吸收慢,不活躍,對外界溫度適應能力差,適當溫度有助于斗雞雛雞抵御寒冷,促進蛋黃盡快吸收。溫度過低直接影響斗雞雛雞生長發育,易得病,過高影響食欲甚至正常代謝。一般要求育雛舍內溫度*一周為35℃—32℃,第二周起每周下降2℃,直至降低至27℃為止,晚上溫度應比白天高1℃—2℃。觀察雞群的狀況可以知道溫度環境是否合適,如雞群扎堆成團,則是溫度過低,應加溫;雞張嘴呼吸則是過熱,應降溫;雞群均勻分散,頭頸伸直,貼地而睡,則屬正常溫度。保溫期的長短也應隨季節不同而不同。夏秋季氣溫高,保溫時間可以縮短,3周齡可以脫溫,冬春寒冷季節保溫時間可適當長些,6周齡方可脫溫。
保持適當的濕度 育雛的濕度也不容忽視,一般1—10日齡育雛適宜的相對濕度為60%—70%,11日齡以上50%—60%;如果濕度過高,室內過于潮濕,易引起消化不良、痢疾、大腸桿菌病、球蟲、法氏囊病等。
注意飼養密度 如果密度過大,會造成通風不良、室內氨氣、硫化氫和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易引起多種疾病感染及增加死亡率,密度過小則不能充分利用有效面積造成浪費。一般是0—3周齡每平方米30—40只,4—6周齡20—30只為宜。
掌握好光照 光照能使小斗雞雛雞身體中的維生素D源轉變成維生素D,參與新陳代謝促進發育,對提高斗雞雛雞的成活率是非常有利的。入雛前2周要晝夜光照,晝夜光照可增加育雛舍內的亮度,刺激雛雞活力,增加攝食量。但為防止斗雞雛雞過早性成熟,2周齡后要適當控制光照時間,視溫度情況白天減少光照時間,以每天9小時光照即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