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長期并存
專家認為,對于沿海地區,隨著企業形勢好轉,“用工荒”又會冒頭。就全國范圍來說,“十二五”期間就業問題將依舊突出,用工結構性短缺問題依舊明顯;而企業完成轉型升級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就業難”和“用工荒”將長期并存。
1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十二五”時期的就業總量壓力將繼續加大,勞動者技能與崗位需求不相適應、勞動力供給與企業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就業任務艱巨繁重。
“在沿海地區,勞動力緊缺將會是個長期趨勢。”浙江省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社會學家楊建華分析,隨著城市生活成本上升、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逐步改善,產業工人“回流”會更加明顯。同時,因為職業教育“缺位”,浙江省內勞動力平均年齡為43歲,相較于省外勞動力32歲的平均年齡已經出現老齡化趨勢,產業工人“后繼乏力”。
專家同時分析認為,沿海地區通過大幅提高工資吸引工人的持續性將減弱。浙江省工商聯研究室主任周冠鑫說,浙江中小企業在第三季度增長頹勢已經顯現,無論生產效益、速度等各項指標都在回落。浙江大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仍處產業鏈低端,利潤空間將繼續被壓縮,這意味著工資繼續提升可能性很小。
記者采訪了解到,人工成本高已經成為大部分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負擔。浙江省長城建筑有限公司嘉興金都夏宮項目負責人葉學平說:“今年和去年比工資支出上漲了20%到30%,目前工人支出大概占到工程造價的30%,比去年上漲了10%,光人工成本已經讓企業不堪重負。”
浙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陳詩達說,這說明沿海地區依靠低成本勞動力獲利的生產方式已經走到盡頭。他建議,要改變“就業難”,一方面要繼續改善民營企業生存環境,促使其進一步發揮勞動力“蓄水池”作用,并通過大力發展服務業尋求新的就業增長點,同時加強低端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要緩解“用工荒”則要引導企業掌握核心技術、提升產品附加值,向產業鏈高端發展,并引導勞動者“體面就業”,讓勞動者擁有穩定職業、享受尊嚴就業,并實現勞動者的就業保障和社會關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