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A大調第九小提琴奏鳴曲“克魯采”》作品47
該奏鳴曲創作于1802年,通常也稱作“克魯采”奏鳴曲,是貝多芬所有的小提琴奏鳴曲中,對演奏者的技巧與情感表達要求很高的一首。
*一樂章慢板在引人注目的態勢下緩緩展開:小提琴奏出如贊美詩般和諧的雙音。整個樂章的主體由急速的快板組成,由a小調的斷奏展開。當小提琴開始拉奏出寧靜祥和的第二主題時,將全曲轉為小調型態,情境豁然開朗。F大調行板樂章長達十五分鐘,充滿狂熱欣喜的美。悠長的主題把溫文嫻雅的曲風表現至*高點,點綴在隨后的四個變奏中,充分流露貝多芬在抒情曲風的功力深度,終樂章激烈的塔蘭泰拉舞曲則把全曲帶進一泄千里的戲劇性之中。
這部奏鳴曲原本是為小提琴家布利吉陶爾(George Bridgetower)而作的,1802年的首演也由布利吉陶爾和貝多芬共同完成。但在演出后當兩人在喝酒慶祝的時候,布利吉陶爾大概是喝高了,辱罵了旁邊一位女士,而這位女士卻剛好是貝多芬的一個朋友。在盛怒之下,貝多芬向布利吉陶爾要回了曲譜,后又轉給了當時公認的*優秀的小提琴家魯道夫·克魯采(Rodolphe Kreutzer)。但很具諷刺意味的是,克魯采從來就沒有演奏過這個作品,而且就像當時很多人都將它看作是一部協奏曲那樣,此公也認為這部奏鳴曲實在是沒法演奏的。就這樣,200年來克魯采的名字一直掛在第九小提琴奏鳴曲上,如果克魯采本人泉下有知,恐怕也要說聲“慚愧”了。
本文由鄭州小提琴培訓 鄭州鋼琴培訓 服務中心馨樂藝術發布,轉載請注明http://www.xinyueyishu.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