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國內市場呈現供大于求的情況導致的。"去年棉價大漲,刺激棉農種棉的積極性,加大了棉花的種植面積,再加上氣候適宜,國內棉花產量出現大幅增加。而產業鏈下游棉紡織企業一方面面臨著成本上漲的壓力,另一方面受歐美等國家債務危機影響,世界經濟出現增長放緩態勢,全球棉花消費后勁不足,歐美進口需求下降,加上前期屯棉產業鏈下游企業,進入去庫存期,以至于棉花的需求量不足。
面對一路下跌的棉價,服裝業反而漲聲一片。記者近日走訪了北市幾個知名的商場發現,各大品牌的秋冬裝均有不同的漲幅,有的品牌漲幅甚至高達40%。一位商場銷售人員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今年的秋冬裝外套和大衣普遍漲價,女裝品牌尤為猛烈,以我銷售的這個品牌為例,冬裝大都從三位數步入了四位數。"
"服裝從設計到訂單生產一般需要三四個月,現在做出來的衣服,大部分用的是今年春天的棉花,因此目前的秋冬服裝本來用的就是成本的棉花,并不是現在降價后的棉花。除此之外,租金、人工費這些都在漲,今年我廠里的工人工資已經漲了20%了!"從事服裝生產加工多年的鐘女士告訴記者。
對此,朱慶驊指出,紡紗企業為保持全年正常的生產運作,一般需要保持兩個月左右的庫存,去年企業以高價購買棉花用于庫存,導致今年棉價大幅下跌時前期存儲的棉花成為包袱,大幅壓縮企業利潤空間,加之人力成本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的影響,產品價格優勢減弱,歐美消費國的訂單開始向低成本國家轉移。因此去庫存化緩慢和需求疲軟導致其價格不降反升,以此來維持企業生存。
由于棉價的"忽冷忽熱"嚴重影響了農民種植棉花的積極性,不少棉農表示明年將不會繼續種植棉花。業內人士擔憂,明年可能再掀起一輪棉花漲價潮。
對此,朱慶驊認為,棉價主要是由市場整體的供給情況決定的,因此,各地區農業主管部門需要對當地的棉農種植進行合理規劃,科學布局,盡早建立市場信息公開平臺,使市場信息與種植情況形成信息對接,防止棉農跟風種植。
另外,國家應進一步健全棉花市場調控機制,穩定棉花的市場價格,把有關措施常態化,充分發揮大型企業的骨干作用,增加國家對資源的掌控,保證市場供應,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收儲力度,緩解市場供需不平衡狀況。全方位、多角度綜合調控市場和供需,防止新一輪漲價潮的到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