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白粉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對策作者:
<br />發布時間:2011.10.25 新聞來源: 瀏覽次數:2
<br />
<br />技術資料
<br />金銀花白粉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對策
<br />作者:abc 時間:2011-10-25 點擊:78
<br />金銀花白粉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對策
<br />白粉病的為害癥狀
<br />銀花白粉病主要為害當年生的葉片、嫩莖和花蕾。葉片受害后,初期出現褐色小點,后變為白霉狀病斑,并不斷擴大,連接成片,形成大小不一的白粉斑。同時,在病斑背面產生灰白色粉狀物或霉狀物,即病菌的菌絲、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起初粉層稀疏,后逐漸加厚。嫩莖受害后先出現褪綠小點,呈水漬狀,其后逐漸擴大變黑褐色,直至干枯壞死。花蕾受害后先出現褪綠小點,呈水漬狀,同時產生白粉狀物或霉狀物,后花蕾逐漸呈黑褐色壞死。植株受害嚴重時,葉片、嫩莖及花蕾均可變成紫黑色,并引起落花、掉葉和枝條枯死。一般葉片發病率6.5%~38.5%, *高達64.8%~83.1%,花蕾發病率15.5%~60.5%,*高達100%。
<br />
<br />白粉病的發生規律
<br />據2001~2005 年調查分析,3 月28 日在上年秋梢葉片上始見新病斑,4 月18 日當年新梢始見發病,6 月8 日花蕾始見感病。枝、葉病害流行期為5月下旬至9 月上旬,花蕾病害流行期為6 月20 日至7 月15 日。10 月16 日后病斑停止擴展。經2006~2009 年進一步調查驗證,一般每年3 月底至4 月初于上年秋梢葉片始見發病, 至4月中旬后可在當年新梢上始見發病, 且其后主要在當年春梢上擴展;6 月上旬隨金銀花種植區海拔升高,其花蕾依次逐漸感病,且花蕾期在感病后即可迅速流行,嚴重時可致失收。一般在10 月中旬后停止擴展,病菌進入越冬期。
<br />
<br />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
<br />1) 溫、濕度。白粉病屬高溫、高濕病害。高濕是該病發生流行的主要條件。本縣小沙江地區多雨、霧天氣是造成該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其發生為害程度與當年3~4 月氣溫回升的遲早呈正相關。在2001~2009 年期間,2002 年和2004 年早春氣溫回升早, 全年發病重,2003 和2006 年氣溫回升遲,全年發病則較輕。
<br />2) 品種抗性。品種不同,白粉病發生為害程度明顯存在差異。調查和試驗表明,以本地品種和白云2 號改良品種*感病, 在未防治條件下一般花蕾感病率可達50%以上,嚴重的達100%,直至失收,而金翠蕾、銀翠蕾及其他白云系列改良品種則相對較抗白粉病,一般花蕾感病率10%~40%,嚴重時為70%~80%。
<br />3) 栽培及肥、水管理。田間管理粗放或偏施氮肥會造成植株過于嫩綠,引起白粉病發生為害嚴重。管理粗放、防治不及時或使用藥劑不科學時,一般病花率達50%以上,嚴重時達100%,并造成失收。肥、水管理得當、修剪整形合理、病害防治及時、藥劑使用科學、合理的病花率可控制在5%以下。
<br />4) 地形條件。白粉病一般在地勢高處較低處發病輕,背風向陽區輕于風口區和蔭蔽區,且以地勢濕漬地植株發病*重;山區一般山腳重于山頂,山腰*輕。2002~2005 年調查,同一山頭山腳處金銀花白粉病病花率平均為36.3%, 而山腰處平均為30.8%,山頂處則處于二者之間,平均為31.7%,即病花率山腳處重于山腰處。
<br />5) 凍害影響。冬季凍害較重的年份,翌年白粉病發生為害有加重趨勢, 這可能是凍害降低了植株的抗病性,并由于傷口增多而利于白粉病菌
<br />侵入等原因所引起。
<br />6) 園相因素。白粉病一般在成年老花園明顯重于新開花園。主要是成年老園植株老化,抗性降低,同時成年老園病原比新開園也多。一般新開花園發病率3%~15%,平均6.8%,而成年老園一般發病率達25%~45%,平均34.3%,嚴重時達10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