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shù)亓餍械那{(diào)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在河南農(nóng)村,這種拙樸的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皮影戲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元代時,皮影劇院戲曾傳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稍后,又傳至東南亞。清代乾隆年間,皮影戲傳入法國巴黎、馬賽和英國倫敦,這種源于中國的藝術形式,迷戀了多少國外戲迷,人們親切地稱它為 "中國影燈"。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發(fā)祥于中國陜西,成熟于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于清代的河北。顧名思義,皮影是采用皮革為材料制成的,出于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于這些特殊的材質(zhì),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沿襲傳統(tǒng)戲曲的習慣,皮影人物被劃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個類別,更加特別的是,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桿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桿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fā)明和現(xiàn)代電影美術片的發(fā)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陜西從南到北,特別是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處都能見到紅紅綠綠的剪紙。那古拙的造型,粗獷的風格,有趣的寓意,多樣的形式,精湛的技藝,在陜西,在全國的民間美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陜西剪紙,專家們稱之為“活化石”,因為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造型紋樣,如魚身人面,獅身人首,以及與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與漢畫像所相似的“牛耕圖”等。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如陜北剪紙中的“鷹踏兔”、“蛇盤兔”、“鷺鷥銜魚”、“魚戲蓮”、“蛙、鹿、魚、鳥”等。
陜西自古是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傳說中的黃帝就葬于陜西境內(nèi)的共同陵橋山,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都發(fā)現(xiàn)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周秦漢唐等13朝都在陜西建都,留下了豐厚的民俗文化遺產(chǎn)。
陜西剪紙,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全國各地不同風格和特色的剪紙藝術中,古老而純樸的陜西剪紙以它特有的魅力,為人們所喜愛。陜西剪紙主要形式有窗窯頂花、炕圍花、門畫、掛簾、枕花、桌裙花、鞋花、結(jié)婚雙喜花、衣物佩飾花、神龕貼花等。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窗花最為普遍。每逢春節(jié),不論那里的農(nóng)村,給窗子糊上潔白的紙,貼上紅紙剪成的窗花,喜慶新年。陜西的窗花在表現(xiàn)內(nèi)容上,一種是繼承傳統(tǒng),一種是貼近生活,近距離反映現(xiàn)實。有人物活動、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民間故事傳說等。造型嚴謹,民間風味十足。陜西剪紙大都出自農(nóng)家婦女之手,以淳樸、粗獷、簡煉、明朗為特點。她們創(chuàng)作的剪紙飽含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和強烈的感情色彩,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具有古樸的民風。他們一方面受民間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對生活進行仔細入微的觀察和理解,凝聚著普通勞動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并通過大膽豐富的想象,用剪紙來表達自己 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美的理解。
陜西剪紙形式多樣,一是單色剪紙,二是色紙拼貼剪紙,三是點彩剪紙,四是滲染剪紙,五是紙塑窗花,六是剪紙熏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