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好適宜的溫度是保證斗雞雛雞健康的關鍵,剛出殼的斗雞雛雞體小嬌嫩,羽毛少,抗病力弱,神經系統和生理機能還不夠健全,蛋黃吸收慢,不活躍,對外界溫度適應能力差,適當溫度有助于斗雞雛雞抵御寒冷,促進蛋黃盡快吸收。溫度過低直接影響斗雞雛雞生長發育,易得病,過高影響食欲甚至正常代謝。一般要求育雛舍內溫度*一周為36℃—33℃,第二周起每周下降2℃—3℃,直至降低至27℃為止,晚上溫度應比白天高1℃—2℃。觀察雞群的狀況可以知道溫度環境是否合適,如雞群扎堆成團,則是溫度過低,應加溫;雞張嘴呼吸則是過熱,應降溫;雞群均勻分散,貼地而睡,則屬正常溫度。保溫期的長短也應隨季節不同而不同。夏秋季氣溫高,保溫時間可以縮短,4周齡可以脫溫,冬春寒冷季節保溫時間可適當長些,6周齡方可脫溫。
育雛的濕度也不容忽視,需保持適當的濕度,一般1—10日齡育雛適宜的相對濕度為65%—75%,11日齡以上50%—60%;如果濕度過高,室內過于潮濕,易引起消化不良、痢疾、大腸桿菌病、球蟲、法氏囊病等。
注意飼養密度:如果密度過大,會造成通風不良、室內氨氣、硫化氫和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易引起多種疾病感染及增加死亡率,密度過小則不能充分利用有效面積造成浪費。一般是0—3周齡每平方米30—40只,4—6周齡20—30只為宜。
掌握好光照:光照能使小斗雞雛雞身體中的維生素D源轉變成維生素D,參與新陳代謝促進發育,對提高斗雞雛雞的成活率是非常有利的。入雛前2周要23小時光照,晝夜光照可增加育雛舍內的亮度,刺激雛雞活力,增加攝食量。但為防止斗雞雛雞過早性成熟,2周齡后要適當控制光照時間,視溫度情況白天減少光照時間,直至每天9小時光照即可。
注意對雛雞及早喂水
水是有機體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代謝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斗雞雛雞進舍后應盡快供給飲水,*好在斗雞雛雞出殼后24小時內能飲上水,特別是經過長途運輸的斗雞雛雞,斗雞雛雞本身貯存的營養物質已不能維持其正常代謝需要,靠消耗機體內的營養物質來滿足,如不及早補水易造成斗雞雛雞腳干,精神不振,羽毛松亂,生長受阻甚至死亡。經過長途運輸或冬天出雛的雛雞,頭三天要喂給3%的葡萄糖和適量電解多維及廣譜抗生素藥,水溫一般應在24~27°C。能迅速有效地補充體液消耗,提高抗應激力和抗病力。在寒冷季節,要提前把飲用水放入育雛室預熱或飲溫水,其溫度要求與舍內溫度基本一致。
要選擇新鮮優質全價雛雞顆粒料適時喂食
全價營養是保證斗雞雛雞迅速生長的物質基礎,斗雞雛雞必須從飼料中獲得足夠的營養物質,才能保持正常生長發育,斗雞雛雞飼料所含營養成分其代謝能2.9—3.0兆卡/公斤、粗蛋白20%、鈣1%,磷0.75%、食鹽0.32%。斗雞雛雞出殼后24小時開始喂食較適宜,斗雞雛雞要先飲水半小時后方可喂料開食,如運輸時間較長,需先飲水1—2小時后方可投料開食。斗雞雛雞胃腸容積小,消化力差,但生長發育快,新陳代謝旺盛,因而要增加飼喂次數,少放勤添,一般2周齡內喂6-8次/天(避免暴飲,3~4小時喂一次,白天和晚上是一樣的),2周齡后4-6次/天。
做好疫病防治工作
斗雞雛雞抗病能力弱,容易受到疾病威脅,尤其是白痢病、法氏囊病最為普遍,因此,必須搞好斗雞雛雞的常見病防治,做到正確使用疫苗和嚴格控制環境衛生消毒,這是提高育雛成活率很關鍵的一環。在斗雞雛雞階段,對育雛威脅*大的疫病是:雞白痢、傷寒、大腸桿菌病、球蟲、雞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病和呼吸道病。主要防治措施是:
各種育雛具、飼槽可用1∶500百毒殺稀釋液清洗消毒,并經常用該消毒藥噴撒雞舍、地面,注意更換墊草及雛舍通風換氣。
*一周前2—3天用恩諾沙星、普殺平等喹諾酮類藥物按比例混入飲用水飲水,可有效地防止雞白痢桿菌、雞慢性呼吸道病、大腸桿菌病等。7—10天可飲用水溶性氨芐青霉素,每40克藥混水40—100公斤。11天以后以0.125%復方敵菌凈拌料喂服。15天以后可選用抗球蟲藥如復方氨丙林、抗球王等按預防量使用,如發病則適當
QQ:376205528
手機:15953741859 18766820962
郵箱376205528@qq.com
地址:山東省濟寧市金農斗雞養殖場繁育基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