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場館內的空間容積大,空間內聲波的混響時間較長,會影響到我們的聽覺效果,因此,運動場館對聲學的要求特別高,依據JGJ/T131-2000<體育館聲學設計及測量規程>和JGJ/31-2003<體育建筑設計規范>,鑒于本場館的多功能運用,我們應盡量運用聲學原理和合理的裝飾結構和材料來達到合理的混響時間,防止和消除回聲聲聚焦,顫動回聲,混響時間過長等聲學缺陷。按照行業標準,混響時間的設計上控制在1.0-1.4秒。
各頻率混響時間相對于500-1000Hz混響時間的比值:
頻率〔Hz〕125 250 2000 4000
比值 1.0-1.3 1.0-1.1 0.9-1.0 0.8-0.9
如果場館為圓形結構,或者頂部又為穹形結構,這將很容易產生聲聚焦,導致聲場分布極不均勻,出現"聲染色"和"聲反饋嘯叫"等音質缺陷。為了避免聲聚焦,在場館內的造型設計和吸聲材料的運用顯得非常重要。
(1)在天頂的下部必須采用設吸聲板懸吊結構,并加鋪吸聲棉,確保頂部的強吸聲,有效避免穹頂的聲聚焦,也使場館更具觀賞性。
(2)圓形墻面也同樣會產生聲聚焦,因此也需要大量采用吸聲板的設計,設計空腔為200MM以上,以確保吸聲效果。并在四周增加聲波擴散體,使聲波又能形成漫發射,讓空間聲場更為均衡,也避免了聲音干澀的現象。
(3)大廳四周的玻璃窗應設有吸聲效果的窗簾。
(4)比賽場地周圍的矮墻、看臺欄板宜設置吸聲構造,或控制傾斜角度和造型。
(5)對于其他的分場館也將采用間隔式吊頂的方式,來著重考慮頂部的吸聲效果,墻面也局部采
用了吸聲板的設計,使空間能達到較好的聲場質量。
(6)走道部分采用了局部吸聲材料的吊頂,使整個場館都能達到較好的建聲效果。
(7)觀眾座椅選用布面和木板結合的產品,增加吸聲量。
(8)觀眾進出通道,設計成聲閘結構,頂、墻為墻吸聲結構,地面為彈性減震材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