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礦山生產特點
礦山井工開采具有與生俱來的特殊性,其生產現場的特點表現如下:
1)生產場地范圍大,且處于不斷變化中
礦山企業沿礦脈前行,坑道長,范圍大。并隨著開采的不斷進行,生產場地每時每刻都在不斷變化中。
2)環境條件惡劣,各種突發性因素多
礦山工人的礦井下生產,連必需的新鮮空氣都要靠地面輸入。在煤炭生產過程中,還要隨時隨地與目前科技無法預知的水、火、瓦斯、粉塵和頂板冒落等多種自然災害事故作斗爭。
3)相互間關聯度大, 整體性要求高
礦山的井工開采,環境相對密封,相互間的關聯度大,因而整體性要求高,任何一個個體的微小失誤都可能對整個生產造成巨大的影響。
4)生產設備多,人員多,情況復雜
礦山生產礦井內,大量的生產設備,配合的輔助設備數量、種類繁多。且井下人員多,各種情況復雜,且處于不斷的變動中。
1.2科技是安全保障
采用傳統的管理方式,管理技術和手段落后,隨著生產規模的日益擴大和復雜化,傳統安全管理的不足和局限性日益顯現,其主要問題表現如下:
1)礦山是整體性、實時性要求極高的場所之一,任何一個個體的失誤,一點延遲都會造2)成無法挽回的損失,“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在從某些方面來說在此是不太適用的。
3)只側重追究工人的操作責任,忽視創造本質安全的物質條件;
4)只側重事故的追查處理,忽視事故發生前的潛在危險性分析,實質上是一種被動的事故管理;
5)憑經驗和感覺處理生產系統中的安全問題,沒有進行系統分析。
這種管理模式很難適應礦井災害事故的復雜多變條件,這也是礦山災害事故多發的原因之一。只有真正確保實時采集、信息通暢,反應迅速,管理到位,實現我國礦山安全生產狀況的根本好轉。
信息技術在我國礦山安全生產管理中的應用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為了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滿足安全策略綜合性、預見性、跨區域的管理要求,降低管理成本,并適應數字化礦山的需要,建立一個能夠能提供實時、移動監測、界面友好易于使用的安全信息系統就顯得十分有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