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錦簡介
中國云錦因其絢麗多彩,美如天上的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南京云錦與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并稱“中國三大名錦”,并位于三者之首。
中國云錦源于宋朝的彩錦,興盛與元、明、清三朝,其三朝統治者相繼在南京設立官辦織造局督造云錦。從元朝開始云錦一直作為宮廷御用品。《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就誕生于云錦世家,其祖父、曾祖父曾掌管云錦織造局達65年之久,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駐驛于云錦織造局。可見他對云錦的重視程度。
中國云錦工藝獨特復雜,云錦用料考究、工藝精湛、圖案精美,至今仍沿用大型傳統的提花木機——大花樓木織機手工織造,機長5.6米,寬1.4米,高4米。必須由提花工和織造工兩人配合操作完成,前者坐在織機上負責提拽紋樣花本,后者在織機下盤棱織造,上下協同,兩個人一天也只能完成5-6厘米長云錦的織造,故被譽為“寸錦寸金”;它與一般織造的『通經通緯』工藝不同,中國云錦使用的是『通經斷緯』技術,挖花盤織、妝金敷彩,織出逐花異色的效果,即從云錦的不同角度看,所織花色是不同的,中國云錦主要有『花緞』、『織金』、『織錦』、『妝花』四類,尤以『織金』與『妝花』兩種工藝成就*高。『織金』即用金箔切割成的金絲線進行織造,『妝花』的特點是用色多,五彩繽紛。主要品種有“織金”“庫錦”“庫緞”“妝花”四大類,由于云錦主要被用于皇室,多用于皇帝龍袍,皇后鳳衣,嬪妃霞披及宮廷的坐褥、靠墊、枕等裝飾,所以云錦的用料考究,不惜工本,在織造過程中所用材料多為金線銀絲、真絲、絹絲、高級絲絨、各類鳥禽羽毛等名貴材料,故享有“東方瑰寶”“中華一絕”的美譽;中國云錦的工藝技巧在歷經一個世紀的不斷完善和創造,作為皇室專用品在宮廷歷經700多年,它所創造的『挑花結本』、『通經斷緯』、『挖花盤織』及『逐花異色』等織造技術工藝至今還必須靠手傳口授,代代相傳。由云錦藝人們用手工操作來完成,這種精湛獨特的織造工藝達到了絲織工藝的頂峰,充分顯示其創造性和杰出性。時至今日,這種靠人的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方法仍無法用現代化的機器來替代。其品質之高貴,由此可見。
云錦的產生和發展與南京的城市史密切相關。南京絲織業發端于東吳(222—280)時期,東晉(317—420)末年,大將劉裕北伐,滅秦后,將長安的百工全部遷到建康(今南京),其中織錦工匠占很大部分,秦百工中的織錦工匠繼承了兩漢、曹魏、西晉和十六國前期少數民族的織錦技藝。417年東晉在建康建立了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被看做是中國云錦的初步形成。
『江南好,機杼奪天工,孔雀妝花云錦爛,冰蠶吐鳳霧綃空,新樣小團龍。』這是明末詩人吳梅村在《望江南》中寫到的。詞里所說的,就是南京云錦。南京云錦在歷史上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藝術現象,它是審美與實用、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其藝術價值在于通過云錦紋樣、色彩形式顯示一定的宗教、倫理、吉祥的情感意念。
40多年來,南京云錦的科研人員經過努力,把瀕臨消亡的南京云錦織造工藝逐漸恢復,并搜集整理了云錦圖案和畫稿,培訓藝徒,恢復了失傳品種『雙面錦』、『凹凸錦』、『妝花紗』等,復制了漢代的『素紗禪衣』、宋代『童子戲桃綾』、明代『妝花紗龍袍』等珍貴文物,并征集收藏了900多件云錦實物資料,為南京云錦的研究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宜貢坊云錦織造廠在其中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目前,南京云錦又面向市場,開發了服飾、工藝畫屏、日用飾品等眾多工藝禮品及消費品,受到市場的歡迎。
在面臨全國真正懂云錦技術的人員不足百人的情況下,2001年,南京云錦正式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已被列入候選項目。
南京云錦是中華民族獨特文化積淀的精髓,它所包含的傳統工藝技術,文化,科技內涵是極其豐富的,體現了中國古代燦爛的物質文明。作為一種華美而貴重的高級絲織品,云錦有著絢麗的昨天、多樣化的今天和精彩的明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