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成混凝土表面起砂的主要原因
1. 水泥品種不當和水泥用量少:應選擇大品牌的優質普通硅酸鹽水泥,適當增加水泥用量,同時必須嚴格控制水灰比,加強養護。
2. 水灰比過大:即拌合的混凝土水量大,導致混凝土表面泌水,降低混凝土表面強度。
3. 砂石料的級配不合理、含泥量高:骨料級配不合理、過細的土砂也易導致地面起砂,影響水泥的早期水化及混凝土的凝結。
4. 施工過程中的過分振搗:加劇混凝土表面的泌水,導致混凝土表面強度較低。
5. 養護不當:未能及時養護或養護不充分,暴曬或大風導致混凝土表面大量失水,表面得不到充分水化,導致強度較低。
6. 其它原因:壓光時間掌握的不好、混凝土表面未達到一定的強度就上人作業、低溫下施工混凝土表面受凍等。
二、A5混凝土硬化劑用于起砂處理
2.1作用機理
(1) 滲透固化:有效滲透1~3mm,與混凝土中的物質產生化學反應,形成致密整體;抗壓強度提高30~40%,有效提高硬度、密度;
(2) 耐磨增硬:有效提高混凝土的硬度、密度、耐磨性,防止并根治混凝土表面起砂疏松
(3) 密封防塵:滲入混凝土內部進行深層密封,延長混凝土地面壽命,使地面更易于清理和維護。
2.2操作步驟
 基層要求
(1) 對于起砂地面進行清掃,無浮灰,保持干燥(可允許潮濕,但不得有明水);
(2) 裂縫及缺損部位應用工程師®灌漿系列及A3高強修補料修補后,統一用A5混凝土硬化劑進行硬化處理。
 基層增強處理
(1) 噴灑A5的1#料,保證基層充分浸潤吸收,使整個地面完全浸透;且不應有余料堆積;
(2) 起砂嚴重的地面可連續重復噴灑1#料三遍。
 面層耐磨處理
(1) 采用A5的2#料涂刷于經過增強處理的地面,一遍即可,應均勻飽滿,不需養護,24小時后可正常使用;
(2) 施工時2#料與1#料至少間隔24小時。
如何防止地面起砂
 嚴格控制水灰比
水灰比的大小直接影響砂漿強度。水灰比過大,地面強度就低,地表面粗糙,不耐磨,易起砂;多余的游離水分蒸發,致使水泥漿面層出現毛細孔,降低了砂漿的密實性,易磨損起砂。
 盡可能使用普通硅酸鹽水泥(強度等級不小于42.5MPa)
普通硅酸鹽水泥與礦渣水泥、火山灰質水泥相比,具有保水性較好、干縮性小,早期強度高的優點,對確保地面質量和施工進度均很有利。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是保證水泥砂漿強度,防止樓地面的起砂所必備的前提。
 禁止使用過期水泥和受潮水泥
水泥存放期超過三個月者稱為過期水泥。過期水泥用于地面面層時,其強度、硬度及耐磨性能都會顯著下降,導致起砂。受潮水泥是水泥與水發生作用凝結成塊,從而活性大大降低,膠結性能差,與過期水泥相比,質量更劣,所以不能用在地面面層上。
 地面面層砂漿不要用細砂
地面要承受各種壓力、磨擦、撞擊,必須具有一定的強度和耐磨性能。粗砂、中砂無論在強度上還是耐磨上都勝過細砂。細砂拌制的砂漿干縮性大,易開裂。保水性也差,不利于壓光。砂子的含泥量不要大于3%,否則會降低砂漿強度,導致樓地面起砂。
 掌握好壓光時間
水泥砂漿應隨鋪隨拍實,用木抹抹平,鐵抹壓光。壓光工作要控制在終凝前完成。壓光過早,表面會游浮一層水,必然影響砂漿強度;壓光時間過遲,會擾動或損傷水泥凝膠體的凝結結構,影響砂漿強度的增長,表面的毛細孔也難消除,也會導致起砂現象。
 要有足夠的養護時間
養護的好壞對地面質量的優劣關系極大。一般養護時間要大于7天。養護時間不夠,則在干燥空氣中,水分不斷蒸發,就會減緩甚至停止硬化,面層砂漿就無法達到設計強度,起砂也就在所難免。同理,在強度較低時過早使用,勢必中斷養護,影響強度增長,面層會遭損傷。
 水泥地面的冬季施工
冬季施工時,面層厚度薄,應防止受凍。確保施工環境的溫度應在5℃以上。砂漿受凍后,體積膨脹,致使空隙率變大,形成松散顆粒,面層強度將大大下降,使用時出現起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