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茶樓是隨著茶葉及飲茶習俗的興盛而出現的一種以飲茶為中心的綜合性群眾活動場所, 茶樓、茶館籌備、服務員其它員工培訓課程:
一、茶館、出來的發展概況(茶樓管理培訓)
(一)唐代茶館的興起
(二)宋代茶館的興盛
宋時出入茶館的人較唐時更為廣泛,王公貴族、文人雅士、鄉野村民,甚至皇帝也會一時興起,來光顧一下。雖然眾多的人喜歡出入茶館,但在宋代士大夫看來,茶館仍是鄙俗之地。
(三)明代茶館的成熟
“茶館”一詞,在現有的明以前資料中未曾出現過。直至明末,在張岱《陶庵夢憶》中有“崇禎癸酉,有好事者開茶館”。此后,茶館即成為通稱。茶館是舊時曲藝活動場所,北方的大鼓和評書,南方的彈詞和評話都是茶館中常見的節目。明時茶攤也很常見,茶攤則遠比茶館樸素得多,像明末在北京街頭出現的大碗茶就是典型代表。
(四)清代茶館的鼎盛
茶館的真正鼎盛時期是在中國*后一個王朝——清朝。“康乾盛世”,清代茶館呈現出集前代之大成的景觀,不僅數量多,種類、功能皆蔚為大觀。當時杭州城已有大小茶館八百多家。以賣茶為主的茶館,北京人稱之為清茶館,環境優美,布置雅致,茶、水優良,兼有字畫、盆景點綴其間。
(五)近、現代茶館、茶樓業的復興
茶館、茶樓業的復興是在現代,F代的茶館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具有了很高的文化品位,由此有了一個新名字——茶藝館、茶樓商務茶樓、茶餐廳。現代茶藝館*初誕生于臺灣,1976年臺灣的管壽齡小姐在臺北市仁愛路芙蓉大廈創立了*一所茶藝館,同時經營茶葉和陶瓷藝術品的買賣及餐廳業務。自次之后,茶藝館如同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街頭巷尾,成為人們品茶消閑的好去處。
二、茶館服務員培訓與其它茶館員工培訓(茶樓員工培訓、茶樓服務員培訓)
一個好的茶館、茶樓,不僅要有一個優秀的老板,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群素質較高的服務人員和管理隊伍。在現實中,許多人往往忽略這一點,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這方面的失誤,因而在查找經營不善的原因時,總是難以抓住問題的關鍵。
(一)招聘工作
(1)設計、印制“應聘人員登記表”。
(2)確定初試、復試的內容、方式。測試的內容包括茶藝知識、社會知識、能力、品質等。方式主要有口試、筆試、現場表演、具體操作等。
(3)確定員工的待遇。包括工資、獎金、福利、假期、食宿等。
2.員工的種類。主要包括服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兩大類。
(1)服務人員。服務人員主要負責茶藝館的服務和銷售工作。一般由領班、收款、引座、保潔等崗位構成。服務員中*重要的人選是領班,需要具備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常由經驗豐富的茶藝師擔任此職。
(2)管理人員。管理人員的崗位包括經理、財務、采購、保管等。茶藝館經理必須有豐富的管理工作經驗,并熟悉茶藝館的相關業務知識。財務人員包括會計和出納,他們要熟練地掌握餐飲業會計制度,熟悉稅務和銀行的各項業務。采購人員要具有鑒別各種茶葉、茶具的能力,熟悉各供應地點和價格差異。保管人員要掌握保管各種茶葉及相關用品的知識和經驗,有庫房的管理經驗。
(二)人員的培訓
現代茶藝館對培訓工作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并希望通過高質量的培訓來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1.培訓方式。培訓可以采用外部培訓和內部培訓兩種方式,或者兩種方式相結合。外部培訓要選擇正規的、負責任的專業培訓單位,如有影響的茶藝館、茶藝培訓學校、茶藝培訓班等。內部培訓由本茶藝館具有較高茶藝水平、茶文化知識、經營管理水平的專業人員負責。
2.培訓內容。新一代的茶藝館雖是新生事物,但它也是服務行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講”和“做”也是茶藝服務人員文化素質和操作技能的具體反應。所以對茶藝員的培訓,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茶藝技能。包括茶藝表演的基本步驟、動作要領、講解內容、面部表情、身體語言、提供服務所需要的各種技能等。
(2)茶文化的基本知識。對茶的歷史、栽培、加工制造、茶葉分類與茶具、茶文化的知識有深入地了解。
(3)服務程序。包括從迎賓、服務、結賬、送賓,到顧客投訴的處理等一系列過程的具體步驟和要求。
(4)服務案例。把茶藝服務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編成案例,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供茶藝員學習。
(5)人際關系技能。包括處理與同事的關系、上下級關系、與顧客的關系的具體原則、方法和技巧等。
(6)規章制度。包括勞動紀律、儀容儀表的要求、衛生制度、考勤制度、獎懲制度等內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