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雕刻名師以獨特的技術雕刻出新一代的端硯作品。端硯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時期。歷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江西婺源龍尾硯。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紙(安徽省宣州)、端硯(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硯,也稱“硯臺”,被古人譽為"文房四寶之首"。因為墨須加水發磨始能調用,而發墨之石刑則是硯。文房四寶之端硯其中有陶、泥、磚瓦、金屬、漆、瓷、石等,最常見的還是石硯。可以作硯的石頭極多,我國地大物博,到處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種石頭。產石之處,必然有石工,所以產硯的地方遍布全國各地。 最著名的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的歙硯、山東魯硯、江西龍尾硯、山西澄泥硯。硯臺的講究是:質細地膩、潤澤凈純、晶瑩平滑、紋理色秀、易發墨而不吸水。有的有乳,有的有眼,有的有帶,有的有星,大約產于有山近水之地為佳。如端硯之出于斧柯,浴在江渭端溪之渚坑中。雖同出一地,其石質也有所不同,如有青花、天青者、蕉葉白、魚腦凍、冰紋金星、羅紋、眉子、紅絲、燕子、紫金石、龜石、等。石佳還須工精,硯臺的雕工制作早已形成了一門藝術,從取石、就料、開型、出槽、磨平,雕花等都可運其匠心。有的精品硯已不實用,以其名貴只能作古董觀賞、珍藏,而舍不得濡水發墨了。硯的名貴,有以石質貴者,有以制作貴者,有以名人用而貴者等等。《硯譜》:“端石有眼者最貴。”在水巖、坑仔巖、麻子坑和梅花坑的少數硯石中可以見到石眼,宋坑硯石也偶有發現。石眼形體圓正或尖長,長在天青或青紫色的硯石上,呈青綠或翠綠略帶微黃色,瞳子碧黑,深淺相間。別致者是暈作數重甚至十數重,如果兼有瞳子,看上去活象某種鳥獸的眼睛。石眼質地高潔、細潤、晶瑩有光。石眼的品類不一,名目眾多,名稱也繁雜,一般以形定名。常見者有鴝鵒眼、鸚哥眼、鳳眼、了哥眼、雀眼、雞公眼、貓眼、象眼、綠豆眼、豬鬃眼等。石眼又按其生長位置,分高眼、低眼。石眼出現在墨池頂端正中或偏旁者叫高眼,長在其它位置者稱低眼。高眼利于藝術加工,便于鑒賞,可以起到點石為金的作用,非常名貴。低眼經過巧妙的藝術加工,也同樣能起到很好的裝飾作用。石質幼嫩則多眼,嫩則細潤發墨,所以硯石貴有石眼。石眼具有高度的欣賞價值和經濟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