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制作者眾多,如何才能出一個端硯名師呢,總的來說肇慶出的最多,唯獨外省有一個不是肇慶人,出生于端硯世家的劉炎坤,從小受到大師級的劉演良指導,深受其制作的山水作品影響 。無論是線條,雕工,紋理都是天衣無縫的作品。端硯茶盤總的來說,以石皮,石品為主,其次的紋理也就不由而與。 端硯茶盤制作從選材料,繪畫,雕刻,所經過的步驟都是比較嚴格的。 世上凡物得以成名且又能傳世千年不衰,大都是承載了其民族文化、藝術、歷史諸元素。只要其民族文化、藝術、歷史不斷層,其物必亦代代相傳而不滅。端硯成名于唐初,至今已一千三百余年,其實用價值日漸消去。但現在愛硯者、藏硯者依然眾多,以致于要在市場上覓一方質地優良、工藝精湛之端硯成為一件難事。端硯作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歷史的一種傳承物,在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的今天,她的內涵一定會得到繼承和發揚。端硯將會成為收藏界的一種珍寶。 千百年來,端硯為什么會得到歷朝帝王將相、文人學士乃至普通老百姓的鐘愛?從實用價值看,古人已有總結。如清代陳介亭稱端硯具“八德”,即:歷寒不冰質之溫也、貯水不耗質之潤也、研墨無泡質之柔也、發墨無聲質之嫩也、停墨浮艷質之細也、護毫加秀質之膩也、起墨不滯質之潔也、經久不乏質之美也,具此八德,質已邁常,信為古今之瑰寶,可遇而不可求也。可見端硯質地優良為用硯者所喜愛。但端硯給予人們的并不僅是溫潤柔嫩之類,端硯之石質,觸如剛玉,撫若肌膚,色彩絢麗,又隱隱于水,形同磐石,卻又扣之無聲,視之拙樸,卻又巧奪天工,剛柔、隱現、有無、巧拙等等品質溶于一石之中,使端硯具有了珍異的品質,更隱含著許多中國傳統思想精華,給予人們哲理闡釋的空間,一方小小的端硯可引發你無窮的聯想和感悟。《古文小品咀華》載硯銘一則曰:“知其白,守其黑(出道德經),似老,學不厭,教不倦,似孔。其實,墨家者流,摩頂放踵”。就將端硯隱含的道儒思想表述出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