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簡介:作者王羲之(圖:SF--014)
《蘭亭序》是東晉右軍將軍王羲之51歲時的得意之筆。為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傳說王羲之以后也曾再書《蘭亭序》,但均遜色于原作,所以《蘭亭序》原稿一直為王羲之視為傳家之寶,為王氏后代收藏,傳至王羲之第七代時被唐太宗李世民“騙”入朝廷,唐太宗得《蘭亭序》后,曾詔名手趙模、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鉤摹數個亂真副本,分賜親貴近臣,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好的摹本;所以《蘭亭序》真跡被唐太宗視為稀世珍品而最終殉葬,這更讓后世對《蘭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國書法*一帖的美名實在無可爭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