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鐵莧菜提取物
【英文名】Copperleaf Herb
【拉丁名】Herba Acalyphae
【別名】人莧,海蚌含珠,撮斗撮金珠,六合草,半邊珠,野黃麻,玉碗捧真珠,糞斗草,血見愁,鳳眼草,肉草,噴水草,小耳朵草,大青草,貓眼草,蜆草,葉里藏珠,痢疾草,野麻草,蚌殼草,鐵燈碗,筒筒草,七盞燈,血布袋,布袋口,皮撮珍珠,珍珠草,瓢里珍珠,田螺草,海底藏珍珠,藏珠草,野六麻,野苦麻,貓眼菜,撮斗珍珠,螢火蟲草,野棉花,寒熱草,葉下雙桃,葉里仙桃,金畚斗,野絡麻,老鼠耳朵草,金盤野莧菜,含珠草,沙罐草,燈盞窩,草蚌含珠,山黃麻,麻子草
【名稱考證】人莧、海蚌含珠、撮斗撮金珠(《植物名實圖考》)、六合草、半邊珠(《草木便方》)、野黃麻(《天寶本草》)、玉碗捧真珠、糞斗草(《福建民間草藥》)、血見愁(《安徽藥村》)、鳳眼草(《藥材資料匯編》)、肉草、噴水草(《廣西中獸醫藥植》)、小耳朵草、大青草(《江蘇植藥志》)、貓眼草、蜆草(《南寧市藥物志》)、葉里藏珠、痢疾草(《江西民間草藥》)、野麻草(《閩南民間草藥》)、蚌殼草、鐵燈碗、筒筒草(《四川中藥志》)、七盞燈(《重慶草藥》)、血布袋、布袋口(《中國藥植圖鑒》)、皮撮珍珠、珍珠草、瓢里珍珠、田螺草、海底藏珍珠(《湖南藥物志》)、藏珠草(《廣東中藥》Ⅱ)、野六麻、野苦麻(《閩東本草》)、貓眼菜(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撮斗珍珠(《江西草藥》)、螢火蟲草、野棉花、寒熱草(《上海常用中草藥》)、葉下雙桃、葉里仙桃、金畚斗、野絡麻、老鼠耳朵草、金盤野莧菜(《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含珠草(《廣西中草藥》)、沙罐草(《陜西中草藥》)、燈盞窩、草蚌含珠(《貴州草藥》)、山黃麻(《福建中草藥》)、麻子草[廣東《醫藥科技動態》 (8):3,1971]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大戟科植物
【藥用部位】鐵莧菜的全草。
【性味歸經】苦、澀,平。①《草木便方》: “辛。”②《福建民間草藥》: “微苦澀,平。” ③《廣西中藥志》: “味淡澀,性平。”④《河北中藥手冊》: “性涼,微甘苦。”《泉州本草》: “入心,肺,大、小腸經。”
【功效分類】利水滲濕藥
【功效主治】清熱,利水,殺蟲,涼血止血。治痢疾,腹瀉,咳嗽吐血,便血,子宮出血,疳積,腹脹,皮炎,濕疹,創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
【用藥忌宜】《泉州本草》:“孕婦忌用,老弱氣虛者少用。”
【用藥配伍】1、配茅根,上清下泄,清泄兼施,利水通淋,治血尿*佳。2、配貝母,一善清里祛痰,一善走表宣肺氣,里清表散,熱嗽可愈。3、配丹皮,氣血兩清,溫病氣血兩燔者,每多用之。4、配當歸,治月經過多。5、配地丁,二藥皆清熱解毒,治皮膚濕疹。
【炮制方法】除去雜質,噴淋清水,稍潤,切段,曬干。
【資源分布】分布黃河流域中下游及長江以南各地。
【藥材鑒定】干燥的帶根全草,根自根莖處作須狀分出,莖表面灰紫色或灰棕色,長約30厘米,密被白色毛。質堅易折斷,斷面裂片狀,黃白色,中心有疏松的白色髓部或已成空洞。莖上部殘留葉片,多破碎皺縮。氣微芳香,味淡。主產江蘇。廣東、廣西、福建、四川、江西、安徽等地亦產。
顯微鑒定: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少數呈連珠狀增厚,均有氣孔、非腺毛。氣孔常數個成群,多為平軸式,副衛細胞2個,較小,或其中1個明顯小于表皮細胞。非腺毛單細胞,大多平直,有的先端稍偏彎或基部拐曲,長56~1119 μm,中部直徑11~42μm,壁厚者層紋明顯,有的壁具疣狀突起,有的胞腔具1~8分隔。葉肉組織有眾多草酸鈣簇晶,直徑15~64μm,常有數個寬大的棱角,先端銳尖,主脈部位的簇晶縱列成行,直徑8~43μm,棱角較多而細小。本品以葉多、色綠、無花者為佳。
【化學成分】可能含有生物堿、甙類、還原性糖類或其他還原性物質、鞣質、淀粉、油脂或蠟等。經含水丙酮提取,分得沒食子酸、咖啡酰蘋果酸,以及牻牛兒素(teraniin)等。
【原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30~60cm,被柔毛。莖直立,多分枝。葉互生,橢圓狀披針形,長2.5~8cm,寬1.5~3.5cm,頂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有疏毛或無毛,葉脈基部3出;葉柄長,花序腋生,有葉狀腎形苞片1~3,不分裂,合對如蚌;通常雄花序極短,著生在雌花序上部,雄花萼4裂,雄蕊8;雌花序生于苞片內。蒴果鈍三棱形,淡褐色,有毛。種子黑色。花期5~7月,果期7~11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