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種子|蘆筍加工|蘆筍出口|蘆筍罐頭
蘆筍喜光、耐寒、耐旱、不耐澇。蘆筍種子優質筍生產要求土壤土層厚、土質疏松、保水保肥力強。富含有機質的微酸砂壤土*好。
蘆筍種子蘆筍大田栽培分選種、育苗、定植三個部分。
1、選種:蘆筍品種很多,應選用抗病力強、產量高的美國阿伯羅、格倫維智、阿特拉斯和帝王優種或荷蘭實林系列品種。
2、育苗:要針對蘆筍種子外殼有蠟質的特點,播種前用溫湯浸種2~3天,并輕搓蘆筍種子表面,待種皮顏色變灰出現小溝紋時再更換溫水浸泡,有50%的種子出芽后,開溝單粒點播,畝用種子0.8~1公斤,種深2厘米左右,表面用細沙或麥衣覆蓋,注意防治地下害蟲。
3、蘆筍種子定植:蘆筍苗子要在大地解凍后及早定植,起苗要多帶貯存根。定植開溝行距為1.8米左右,溝寬50~60厘米,溝深40~50厘米,畝施優質農家肥4000公斤、復合肥40公斤,土肥混勻,回填溝內25厘米厚。一般株距30厘米,畝定植1200株左右。定植時要對好芽盤,低于地表10~12厘米,不宜過深過淺,以免影響產量、質量,利于筍莖縱向生長。定植后要踏實土壤,立即澆水。要加強當年管理,及時追肥澆水,中耕除草,防治病蟲,促進筍苗快發穩長。
二、蘆筍的管理
1、采前管理:三月上、中旬要清園除草,連同干株用火燒掉,防止病蟲害傳播。結合起壟澆足底水,及時中耕松土。初采筍田應起小壟、窄壟,三年生的筍應采用機械起壟培土,一般壟底寬50厘米,頂寬30厘米,高35~40厘米。隨著筍齡的增加,培土應逐年加寬。起壟后要及早施足催芽肥,一般10~15天即可采筍。
2、采期管理:定值后第二年即可采筍。采筍期間要清除田間雜草,天旱要隔行補灌,注意合理采收,加強根株培育,增施營養元素,嚴防莖枯病、根腐病的發生蔓延,以獲取理想產量,要高度重視筍田的科學施肥。初采筍田應在行間畝追10~15公斤復合肥,成齡筍田一般2~3次,畝追復合肥30公斤、腐熟餅肥50公斤,以利多產優質筍。采期應根據筍齡而定,幼齡筍田一般只能采25~30天,成齡筍田采期一般可到6月下旬。采取留母莖的辦法,可延長到7月下旬,注意加強母莖的田間管理。
3、采后管理:采筍結束后,要立即施好復壯肥,先在行間畝施復合肥50公斤、腐熟餅肥100公斤,然后再撤壟平土,防止芽盤上升,增加養分積累,待嫩莖長出后,再澆水中耕除草,以防根系腐爛。立秋后要重施秋發肥,一般畝施復合肥40公斤,再配合適量的生物肥料,澆好秋發水,促進地上莖快發穩長,積累豐富養分。
三、病蟲害防治
蘆筍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常常會遭受許多病蟲危害。蘆筍的主要病害有莖枯病、褐斑病、根腐病、立枯病等,其中危害*重的是莖枯病和根腐病;蟲害主要有夜盜蟲、葉甲蟲、螻蛄、蠐螬、地老虎、薊馬、木囊蛾、金針蟲、蝽象、蚜蟲、負泥蟲、紅蜘蛛等。
1、病害及其防治。
莖枯病是危害蘆筍*嚴重的一種病害,主要侵染嫩莖,嚴重時可造成整個筍田毀滅,要高度重視,生產中要重防輕治,注意重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防治辦法:①清園消毒。采前徹底清除所有枯莖枝葉,并用殺菌劑對土壤嚴格消毒,病株要連根清除燒毀,再用藥劑殺滅土壤病原菌,防止病害蔓延;②藥劑防治。可用甲基托布津或百菌清進行土壤消毒,也可用百可得或蘆筍清涂莖,或采用苯萊特或莖枯靈乳油噴霧防治,每隔5~7天噴一次,交替用藥,連噴3次,提高防效。
根腐病可用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灌根,效果較好。
2、蟲害及其防治。
螻蛄、蠐螬、金針蟲等在栽苗時要注意防治,用毒鉺誘殺或地面撒施辛硫磷顆粒劑或辛硫磷乳油噴霧防治。其它害蟲可選用菊酯類農藥、BT乳劑、吡蟲啉系列、辛硫磷等高效低殘留有機磷農藥噴霧防治,減輕危害,增產提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