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洪山菜苔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洪山菜苔與古代名人的傳說。武漢瑞豐洪山菜薹基地采用傳統農法種植,秉承“更綠色,更健康”的農業產業理念,讓人們翹首而盼的“金殿御菜”洪山菜薹及更多放心農產品走進千千萬萬個百姓家庭,讓人們真正享受到舌尖上的美味!
歷史悠久的美味菜苔,歷朝歷代都有記載。1907年出版的《湖北鄉村地理》中有這樣的記載:“馬鞍之煤、寶通寺之菜,黃鵠磯頭之鯉,均占優勝之土物也。”書中的“寶通寺菜”是菜苔的代名詞。
菜苔的形狀很容易辨認,莖是紫色的,葉子是紫色的。到了清末,一些文人墨客還用“塔影鐘聲映紫菘”來概括菜苔的起源。這句話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洪山塔的倒影到達的地方,二是寶通寺的鐘聲到達的地方。前者僅限于一小塊區域,而后者則覆蓋了這一區域內30里的半徑范圍。這一帶的洪山菜苔味道特別好,這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也有很多關于洪山菜苔和名人的故事。清代著名王葆心著有《續漢口叢談》,記述了同治七年(1868年)任湖廣總督的李瀚章對洪山菜苔的“酷嗜”。李瀚章退休回鄉時,帶著洪山菜苔的種子回到了家鄉合肥東鄉。但東鄉種的菜苔味道遠不如武昌,李瀚章就派人“抉洪山土,船載以歸”。因此,有人開玩笑說,這位總督“刮了湖北的地”。
民國黎元洪的妻子黎本危也喜歡吃洪山菜苔。每年冬天,黎元洪都會派一位特使到武昌運送菜苔。但菜苔被運到北京后,就失去了原來的味道。為了滿足如夫人的口腹之欲,黎元洪也做了“刮地”的蠢事。于是,黎元洪轉身,繼續用火車運送菜苔。民國時期著名的新聞工作者蔡寄鷗,模仿唐貴妃關于吃荔枝的詩,在《四十年聞見錄》中寫“汽笛一聲妃子笑,火車載得菜薹歸”,嘲笑黎元洪坐火車運送菜苔。
公司一直堅持專注于培育優良農產品、輸出人民放心菜! 目前,地理標志專門保護制度正在成為中國保護地理標志知識產權,提升特色產品質量、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有效手段,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