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改良新思路,可以種植白刺果。
白刺是一種小灌木,別名西伯利亞白刺,小果白刺,它與沙棘、枸杞統稱為三刺,同屬于野生灌木。該屬有11種,分布于亞洲、歐洲、非洲和澳大利亞;中國有6種和1變種。主要分布于西北各省,生于鹽漬化沙地。常為建群種,特別在沙區為優良固沙植物。
白刺高1-2米。多分枝,彎、平臥或開展;不孕枝先端刺針狀;嫩枝白色。葉在嫩枝上2-3(4)片簇生,寬倒披針形,長18-30毫米,寬6-8毫米,先端圓鈍,基部漸窄成楔形,全緣,稀先端齒裂。花排列較密集。核果卵形,有時橢圓形,熟時深紅色,果汁玫瑰色,長8-12毫米,直徑6-9毫米。果核狹卵形,長5-6毫米,先端短漸尖。花期5-6月,果期7-8月。
白刺可以在ph值達到10,甚至10以上的重度鹽堿地正常生長,它會吸收土壤中的堿,把它轉換為生物堿貯存在它的根,葉,果中。大家都知道酸性體質的人容易得各種疾病,所以食用白刺的葉和果對調節人體酸堿平衡大有益處。通過種植白刺的重段鹽堿地,經過6.7年以后土壤就會得到改良,達到種植莊稼的標準。輕度的鹽堿地經過3.4年就可以達到種植莊稼的標準。在沙漠地區,由于白刺的根系發達,可以扎入地下十三,四米,可以有效吸收地下的水分和養分,所以它可以在沙漠地區正常生長。它是防沙固林、治理荒漠的首選樹種。
白刺吸收水分非常小,蒸發量非常低,白刺能保護地表水,留住地下水,從而保護我們的生態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白刺在中藥上開發前景非常看好,白刺根、葉、果都是非常好的中藥材,特別是果在中藥上開發是非常珍貴的中藥材。
據日本專家藥理研究證明了白刺對降血壓、腦血栓、心腦血管病、氣管炎、胃病、肺病、月經不調、滋陰補腎、調經活血、清腸、消化不良、、抗衰老等各種疼痛療效非常顯著。 |
|